《蘭花·點絳唇國香蘭》詠蘭花詩鑒賞
王十朋
芳友依依,結根遙向深林外。國香風遞,始見殊蕭艾。雅操幽姿,不怕無人采。堪紉佩,靈均千載,九畹遺芳在。
蘭是文人筆下的愛物,人們常以它比喻忠貞正直之士,稱它是花中的君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一詩中就寫道:“紉秋蘭以為佩”,以此表示自己不同凡俗的高潔品格。宋人鄭思肖又有《畫蘭》一詩極為著名:“純是君子,絕無小人。空山之中,以天為春。”寥寥十六個字便寫出空谷幽蘭出塵絕俗的風神韻致,也表現出詩人自己高尚的人品和節操。王十朋的這首詠蘭之詞本意與鄭思肖詩大體相同,要點在于贊美蘭花的高潔品格,當然也有以蘭自況之意。
首先,詞中所標“國香蘭”一題就透露出詞人對蘭花的極高贊美之意。“國香”指花香之極至。《左傳·宣公三年》:“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后人因此稱蘭為國香。唐代詩人宋之問《過史正義室》中就有句說:“國香蘭已歇,里樹橘猶新”。此處詞人取題正按古人之意。
詞一開頭:“芳友依依,結根遙向深林外”重在表現蘭花特殊的形態。“依依”這里是“相依不舍”之意。在詞人的筆下,蘭花具有了人的性靈,一朵挨一朵,象人間摯友,情投意合,親密無間,互相依存,共度美好的時光。它們所居之處是什么地方呢?第二句“結根遙向深林外”便顯示出來了:它們生在山林空谷之中,遠離塵世,一叢叢根須連結在一起。“結根”二字緊承上句“依依”兩字,進一步表現出蘭花之間的“密切程度”,不僅枝葉相依,而且根須相連,結成一體,處在高山深谷之中,與深林外的塵世遙遙相對,保持著自己的高潔操守,一塵不染的芳姿。開頭這兩句詞生動形象,充分表現了空谷幽蘭的特殊風神。
接下來兩句:“國香風遞,始見殊蕭艾。”重在描寫幽蘭之香。“國”字修飾“香”字,表明其香不凡,“風遞”二字用得極巧,逼真地刻畫出蘭香的特點:其香內蘊,隨著微風輕輕四溢。而不是象牡丹那樣“香風搖蕩”(曾覿《滿庭芳·賞牡丹》),這就可見其香之幽,也即清芬可人了。它雖不濃郁強烈,但卻清醇雅潔、耐人尋味,而且經久不散。使人感到余味無窮。蘭花之葉莖普普通通,沒有特別的地方。但它香氣突出,憑此便使人易辨了。因此詞人在這里便說它因為有“國香風遞”所以“始見殊蕭艾”。“殊”在這里是不同的意思。“蕭艾”則是野蒿、臭草。屈原《離騷》中有句說“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其中“蕭艾”即指臭草,比喻不肖之人。王十朋在這里把國香蘭與臭草對舉顯然是別有用意的:君子與小人形相近而氣相反,這一點是決然不能混同的。
詞的下片緊承上片,繼續描寫蘭花的優良“品格”。起頭兩句:“雅操幽姿,不怕無人采。”寓意很深,蘭花在這里是正人君子的化身。前一句描寫蘭花的操守,后一句則進一步表現它不獻媚、不取寵的品格。首句中的“雅”字十分貼切,就蘭之色而言,不濃不艷,質地純正,確實為雅。它脫離塵世,處在空谷之中,與明月清風相伴,不與凡花俗卉爭奇斗艷。這超卓之風更為高雅。“雅”字后邊又有“幽”字對舉,更為地道,是最合于蘭花本色的語言。蘭花處于幽谷,既不“鬧春”也不媚夏,所以人稱“幽蘭”。屈原在《離騷》中就寫道;“結幽蘭而延佇。”蘭花既然有如此高潔的操守與幽姿,那它自然就不需、也根本沒有必要主動取悅于人,更“不怕無人采”了。詞中“不怕”二字用得十分有力:它表現出蘭花甘于幽獨、不戀塵世的堅定操守。其實,這也正是詞人自己正直品格的表現。王十朋本人一生中正道直行,不阿附權貴,不獻媚取寵,死后被謚為“文忠”。詞中蘭花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他自己人格的寫照。
詞的最后三句:“堪紉佩,靈均千載,九畹遺芳在。”由蘭花而及大詩人屈原,贊美其高尚的品格,并透露出自己的欽慕之情。“靈均”即屈原,他字為靈均。《離騷》中有“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堪紉佩”一句是化屈原之詩《離騷》中有句云:“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紉”即聯綴貫穿之意。“佩”,即佩物。“畹”《說文解字》中說:“畹,田三十畝也。”屈原生于楚國,早有報國之心。為人正直,不斷修煉自己的品格和才能,一心要為國家出力。但當時楚國朝政腐敗,楚王不察其忠誠,群小又不斷地離間和讒毀,屈原正道直行,堅持他正人君子的操守,“雖九死而猶未悔”(《離騷》)。直到后來楚王把他放逐漢南,他仍一如既往。最后聽說國破的消息之后,懷沙自沉。詞人由蘭花想起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光明磊落的一生,心中充滿敬佩之情,并決心效法屈原的君子之風,因此便寫道“靈均千載,九畹遺芳猶在。”
這首詞思想性很值得稱道。詞人通過描寫蘭花純潔高雅的風神韻致,贊美了正人君子的高尚節操。對人有所教益。在藝術上,本詞也有可取之處:第一:化用前人詩句自然渾成,如“堪紉佩”一句即如此;第二,狀物上手法精煉又窮形盡相,如描繪蘭花所用的“國香風遞”和“雅操幽姿”等句就是如此。另外,詞人托物寓志,借蘭花而及屈原,既以蘭花自況又委曲地表現了自己向賢思齊的思想情緒,用筆含蓄,耐人尋味。
上一篇:無可《蘭》詠蘭花詩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