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村路菊花》詠菊花詩鑒賞
崔櫓
裊風驚未定,溪影晚來寒。
不得重陽節,虛將滿把看。
神仙誰采掇?煙雨惜凋殘。
牧豎樵童看, 應教愛爾難。
這是首詠物抒懷的五言古詩。詩詠菊花,歷來文人騷客多詠其高節。但此詩所詠卻是村路野菊,是被人漠視和遺棄的花卉,因此在詠菊詩中別開生面。
首二句寫菊花見風而驚、遇晚而寒的凄涼情況。詩人在鄉村小路上,看見一株野菊在微風中顫抖,顯得十分驚恐的樣子。“裊風”是輕風,微風,并非狂風。而菊花卻被嚇得驚魂不定,全然是一副可憐而怯弱形象。“溪影晚來寒”,原來這可憐的菊花生長在溪畔。天晚秋涼,凄寒難禁,在溪水中映照出的菊影也瑟瑟發抖。此聯“驚”、“寒”二字用得精妙,確為寫照傳神之筆。
“不得重陽節,虛將滿把看。”寫村路之菊生不逢時,無緣登重陽節的大雅之堂。九九重陽是菊花的盛大節日,人們登高飲酒,賞菊贊菊。但那只是達官貴人的堂苑、案頭之菊才有如此美遇,而這村路小菊是與之無緣的。詩人采集滿把村路之菊,觀賞之后,為其生不逢時發出了嘆息和不平。
“神仙誰采掇? 煙雨惜凋殘。”傳說中神仙是最喜愛高潔菊花的,甚而以初開的菊花蕊為食品。即使酷愛菊花的神仙也勢利眼,他們也不采摘這村路之菊,這是多么不公平的世道啊! 因而詩人對在煙雨中凋殘的菊花深表惋惜。
“牧豎樵童看,應教愛爾難”。牧豎,為牧童。樵童,為砍柴的兒童。此二句說,即使讓放牧和砍柴的兒童來愛賞這村路之菊也難上加難哪! 到此,寫盡了村路菊花之境遇極為可悲可嘆。全詩通過描述鄉野之菊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個被人遺棄,凄苦悲涼的野花形象,并抒發了詩人的不平之鳴。詩人憤慨不平是有原因的。崔櫓是晚唐詩人,舉進士后,只任過州司馬的小官,雖志大才高,但有志難申,“悠悠亂世,竟無所成”(《唐才子傳》)。其身世境況與被遺棄的野菊極其相似。詩人悲憫菊花,乃自悲也。
此詩質樸無華,全用賦的表現手法,直陳其事,直抒其懷。但由于詩人采取了“托物寓志”的藝術手法,使本篇委曲盡情,有含蓄蘊藉之美。
上一篇:李商隱《野菊》詠菊花詩賞析
下一篇:許棠《白菊》詠菊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