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原作的審美意象組合
文學作品的審美意象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組成一個意象群,它包含一個中心意象和若干從屬意象。各從屬意象相互關聯,對中心意象起渲染和烘托作用。胡經之在《文藝美學》中認為文學作品意象結構有兩種組成方式:一是連接,即作家根據時間或空間的統一性,把“不同的生活印象和經驗”按類似或對比關系連接成一個整體,形成并列或主從關系;二是融會,作家“把不同的生活印象和經驗融會為一體”,它是“把不同的映象合而為一,就像把氫氧合而為水一樣”。審美意象通過連接、融會等方式產生互動關系,傳達一種總體含義,它大于各意象含義的簡單總合。郭宏安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中談道:“詞語互相賦予活力。詞語由它們于中出現的整個語境限定,同時又賦予這個語境以力量——從它們以前出現的語境中產生的力量。”
在文學作品中一個意象表現一幅畫面,作者通過若干意象的連接和融會將一組畫面連接起來,通過其微妙含蓄的內在聯系表現一種深遠的意境,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和回味的余地。嚴云受在《詩詞意象的魅力》中認為詩歌的意象組合遵循“意為主、有機性、層深性”等原則。“意為主”是指詩歌的意象組合不是隨意的,而是按照作品內在的思想情感線索來排列組合的,為傳達和表現作品整體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意境服務。“有機性”是指詩歌的意象結構是一個有機整體,各意象之間相互關聯和照應,通過作品整體的思想情感脈絡串聯起來。意象組合應緊密、完整,意象群應“相互聯系、映襯,整個意象系統應當有內在的生氣貫注、流布”。一個有機的意象系統是一種生命的運動形式,它表現為“多樣的構成要素的錯綜統一”、“結構的起伏變化、曲折跌宕,具有節奏感”。“層深性”是指作品的意象結構應有層次和深度,作家通過表層的有形實境、有限物境啟發和誘導讀者去挖掘作品深層的無形虛境、無限意境。中國畫論強調畫面的縱深感。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間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
文學作品意象的組合有多種方式,嚴云受在《詩詞意象的魅力》中歸納了詩歌意象的“承接、疊加、剪接、對比、輻射”等組合方式。“承接”是指詩歌的意象“按照事件或事件片斷的過程布列,在相互連接的意象之間,存在著相互承接關系”,其特點是“脈絡清晰,層次分明”。“疊加”是指詩人“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色調、氣氛、情趣、傾向的意象重復使用,連接輟合”,“把具有相同色澤的意象營構成鮮明的圖卷”,這樣“相同色調、情趣的意象重疊組合,可以獲得一種同向強化的效果”。西方意象派詩人深受中國古詩的影響,在英詩創作和漢詩翻譯中注重保留原詩的意象并置和疊加技巧。“剪切”是指作品的意象與意象之間、意象群與意象群之間存在“較大的時間與空間的轉換、跳躍”,詩人“對意象的選擇與組織完全沖破了時空的局限,遵循情意運動的旋律與節奏,自由連接”,“運用剪輯組合,在作品中穿插進過去或懸想的種種意象,能拓展意境的時、空界域,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對比”是指作家通過作品意象“在內涵、色調上存在著尖銳的對立”,以表現“自身的經歷的重大曲折,或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輻射”是指作品意象系統中“中心意象特別突出,居于支配地位,其他的意象,處于環繞、映襯、延伸的地位,或者是對中心意象的具體渲染、強化”。
上一篇:原作文字圖形美的再現
下一篇:原作的文字圖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