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尋找每一天的不同,驅逐厭倦
在生活和工作中,人們會因為長期重復做同樣的事情而感到厭倦,產生“心理飽和”。那么,什么是“心理飽和”呢?
一個美國人在南非游玩,看見當地售賣一種手工制作的帽子,帽子精致而美麗,讓他看了一眼就想買下來,于是上前問:“這帽子多少錢一頂?”
南非人說:“10元一頂。”
美國人覺得貴了,就問:“買10頂這個帽子能給我算便宜點嗎?”
南非人回答:“不能,還是10元一頂。”
美國人奇怪了,再問:“那要是我買100頂呢?”
南非人不耐煩地說:“20元一頂。”
美國人吃驚地問:“怎么我買得多了,你反而賣得更貴?”
“做一頂帽子是因為我對它有興趣,做10頂我也還可以勉強做到,但你要我做100頂,我會煩死的!”南非人如此說道。
總是做一件事,人們的“心理飽和度”到頂了,自然就會感到厭倦。
無論當初我們對某件事情多感興趣,時間長了,也難免會遭遇“心理飽和”。一旦“心理飽和”了,不如換一件事做,轉換一下做事的心情,使身心的倦怠感得到緩解。
詹姆斯·莫法特是一位作家,他在翻譯英文《新約圣經》時為了改善工作時厭倦的情緒,在書房里擺了三張桌子。第一張桌子上是他翻譯的《圣經》譯稿,第二張桌子上擺著他的一篇論文,第三張桌子上擺著他的一篇小說。當他覺得現在的稿子寫累了時,就從一張書桌前移另一張書桌前,然后繼續寫作。
有一位老爺爺的院子特別招一群小孩子喜歡,小孩子總是來這里玩耍,吵得他不得安靜,午覺也睡不好。
老爺爺卻怎么趕也趕不走他們,這天總算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于是把他們叫到跟前,給了他們每人一元錢,說:“我很高興你們來這里玩耍,明天也來吧!”
第二天,孩子們又高興地來了,老爺爺在玩耍之后同樣給了他們每個人一元錢,并說:“我很高興你們來這里玩耍,明天也一定來哦!”
第三天、第四天,孩子們都來玩耍,老爺爺仍然只給他們每人一元錢,孩子們有些不樂意了。等到了第六天時,沒有一個孩子再來這里玩耍了,老爺爺終于得到了想要的安靜。
任何人做一件事都需要一個初始動機,例如玩耍或者工作,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初始動機會被很多外在動機所取代,例如薪酬、職位、名聲,這會讓我們當初的樂趣和興趣都消失殆盡。遺忘了初衷的我們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體會不到樂趣和快樂,也就逐漸變得厭倦了。
當我們對某件事感覺到了厭煩,就需要進行調整了,要想辦法提醒自己回憶起初衷,并帶著這份初衷去尋找每一天工作、學習以及生活中的不同,這樣才能讓自己再次感受到新鮮和樂趣,從而降低“心理飽和度”。
那么,如何在枯燥的工作中尋找不同呢?以一日的工作為例,你可以在每天投入工作前先給自己做一份不同的工作表,分成若干時間段,將在每一段時間內做什么做出明確的劃分,今天是上午做報表,明天可以下午做報表;今天是上午開會,明天可以下午開會;昨天上午吃了個蘋果,今天上午可以吃塊小蛋糕……讓每一天都有所不同,盡量保持工作的新鮮感。
此外,你可以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段內只做一件事,例如三十分鐘內寫一份合同,做不完就放下,再分配另一個時間段繼續,或等其他事做完再回過頭來寫合同,目的就是不讓自己因為總做著一件事而感到厭煩。
這樣的安排能讓人在一天之中做很多事,而且不會覺得厭倦。
生活亦是如此,今天你穿了一套套裙,明天可以換身休閑服;昨天你坐地鐵上班,今天不妨騎車上班;前天你晚飯吃的是咖喱雞,今天不如做道麻婆豆腐……平淡如水的日子會使許多人厭倦與疲憊,當我們可以努力尋找并創造每一天的不同,那么,每一天我們就都擁有了全新的生活。
啟示
讓每一天都變得不一樣,關鍵在于適當與及時地“變化”。當你發現現在所做的事太嚴肅,做不下去的時候,可以停下來做一件較為輕松的事情來調節一下,會發現活力又回來了。例如,在家里做家務累了,不妨在書架選擇一本書來看看;當做策劃案做得頭昏腦脹時,可以像小時候那樣,隨便在本子上用鉛筆涂鴉,貼到記事本里去。
當然,有人會說根本沒有時間去做別的消遣,那就把精力分配到不同性質的公事上去,以此來改變之前的飽和狀態。總之,我們要學會調整固有的節奏與規律,不要像個機器一樣生活。
上一篇:尋找心理代償
下一篇:尋覓陰影背后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