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自我暗示與現實生活
由于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利用正確的自我暗示來幫助自己形成良好的心態。
要實現這種有效的自我暗示,首先需要我們學會誘導出積極的情緒,進行這項行為的關鍵要素就是語言。語言暗示是基本的暗示手段,可以主動誘導出個體的積極情緒,并接受他人積極情緒的誘導。學習這些暗示性的語言不僅有利于我們改善心態,消除平日里積累的消極情緒,還能夠使人與人之間產生積極的情緒循環。
東東是個忙碌的白領,他每天早晨上班前都有個習慣,那就是照一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表情好不好,狀態怎么樣。他昨天從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很黃,加上昨晚睡眠也很差,就起了懷疑,“我是不是得病了?看這臉色,看這眼袋,天哪,我病了嗎?”
在這種自我暗示下,他一路上都在反復地自問“我是不是病了”,于是很快感覺到全身無力、沒有精神,但硬著頭皮走進了公司,但過了一個多小時,他感覺越來越不好,只好請假去醫院看病。醫生看了之后,對他說:“你沒有任何病癥,只是休息不好而已。”
東東依然懷疑,“真的嗎?您檢查清楚了嗎?”
這就是消極的自我暗示起了作用。
小圓是個白領,她也喜歡在上班前照鏡子,但每當她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好時,就會理智地控制住自己的慌張情緒,對自己這樣說道:“可能是剛起床還沒有舒展開呢,只要到戶外活動一下應該就會好的。”然后就高高興興地去上班了。
小圓每天都精力充沛,做事有沖勁,可實際上她的身體狀況也只是一般,還有些亞健康,可積極的自我暗示對她的身心健康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北宋仁宗時期,在四川眉州有一對兄弟,他們勤學苦讀了好多年,準備去汴京參加科舉考試。但兄弟倆有些緊張,對于自己能不能考上沒把握,就在臨行前詢問父親:“我們怎么樣才能在考試時發揮出正常水平呢?”
父親笑著對他們說:“哎,你們只當去聽大戲,不必想太多。”
在當時那個年代,聽大戲是逢年過節的喜慶事,算是比較奢侈的娛樂,那時的人們都很喜歡聽大戲。只要聽了大戲,就會感到愉快。兄弟倆聽到父親這么說,于是心情輕松地收拾行李,啟程去了汴京,在考場上居然超常發揮,兩個人都考中了。
這一對兄弟就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與蘇轍,對他們說這番話的父親就是蘇洵,他們一家出了三個大文學家,不得不歸功于一家人強大的心理調節能力,他們不僅樂觀,還掌握了自我暗示的技巧。
心理暗示的技巧除了能運用在重要的事情上,還可以運用在減肥這種小事上。
每個女孩都知道,好吃的東西大多是高脂肪、高熱量的,但總有些女孩經不住垃圾食品的誘惑,所以沒有辦法瘦下來。梅兒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她平時非常喜歡吃油炸食品、蛋糕、面包、冰激凌等食物,全部都是高熱量的。
“如果不能忍住吃這些東西,我知道自己還會長胖。”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她形成了積極的心理暗示,每天都對自己說道:“知道美國為什么有那么多胖子嗎?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喝可口可樂、吃漢堡薯條啊!這些垃圾食品不吃也不會怎樣,吃了就容易發胖,所以為了不長成一個球,今天我不要吃它們!”
慢慢地,梅兒可以做到每天都不喝碳酸飲料了,“我再也不去KFC和Mcdonald,油炸食品也能夠拒之門外了!這真是巨大的進步,我都佩服起我自己來了。”她發現,只要每天提醒自己一次,自己就能夠忍住。
“幾個月過去了,我有時還是忍不住吃一次垃圾食品,但總的來說已經擺脫了對它們的依賴,所以瘦了好幾斤。”她總結了一番,決定再接再厲。
只要我們知道哪些語言是具有積極暗示作用的,并在生活小事中靈活地運用它們,就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啟示
通過有效的語言暗示,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緩解心理上的緊張,化解不良情緒,將自己從消極情緒中解放出來。通過語言,一個人可以調節情緒,即使這不是真實的內心語言,也能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促進作用。例如,當你發現自己要發火時,可以暗示自己:“發怒是不好的事,會把事情辦壞的”,這樣就能忍住怒氣了;當你憂愁時,可以暗示自己:“擔憂也于事無補啊,不如趕快想辦法”“去外面走一走就會好多了”,這樣就能放下憂慮了;在傷心的時候暗示自己:“哭什么呢,哭了也不能改變事實,還是做點讓我開心的事吧”“為這種事情傷心是不值得的”“難過之后就振作吧”,這樣就能夠平靜下來了。
尤其是專心致志地進行自我暗示時,暗示性語言能對情緒的好轉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又比如,當你要去應聘時,你在路上可以對自己暗示說:“看看,我今天的狀態很不錯,這次的面試不會很難,畢竟我專業知識過硬!還有,我的經驗很豐富,脫穎而出的機會很大!”反復對自己說幾次,等到面試時,你就會發現自己不緊張了。
上一篇:自我暗示與催眠
下一篇:警惕生活中的“情緒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