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讓積極成為一種習慣
早就有醫學研究證實,積極的心態對于形成正面的情緒與行為十分有益。情緒的好轉還能夠作用于免疫系統,從而增強個體的抗病能力,對人的生理狀態也能產生正面的促進作用。
亞里士多德說道:“總以某種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養成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把積極的心態以某種方式固定下來。如果能讓積極的心態成為一種習慣,就能培養積極的心態,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以此來治療疾病就不是什么笑談。
想短暫地獲得某種情緒并不難,使用良性的外部刺激就能實現,難的是如何讓某種情緒成為習慣。習慣是一種強有力的增幅器,能夠讓一種力量變得無比強大。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讓正面的自我暗示變為習以為常的事情,激發積極的心態,那么,從今以后在面對類似問題時,就會習慣性地使用積極的思維方式,從而始終保持內心的寧靜。
某日,幾百名乘客乘上了開往英國的輪船,但當晚他們便遇到了狂風暴雨,許多人都驚慌失措起來。
一位年輕的乘客也慌不擇路,站在逃生船附近,但卻發現身邊的老太太非常鎮靜。老太太正在靜靜地禱告,眼神中透露出安詳,沒有任何的懼意。
過了許久,風浪漸漸過去了,年輕的乘客好奇地問她:“您為什么一點也不害怕?”
老太太微笑著回答:“我的大女兒戴安娜前些年就去了上帝那里,小女兒瑪利亞定居在英國。看到風暴來了,我對上帝禱告說,如果我這次要前往天堂,就可以與戴安娜在一起;如果還能活下來,就能與瑪麗亞在一起。不管結果如何,我都可以與一個心愛的女兒相聚,又為什么要害怕呢?”
老太太擁有如此積極的心態,自然變得無所畏懼。
尼克松總統是美國歷史上深受愛戴的總統之一,但他在1974年8月9日因為“水門事件”的打擊而不得不辭去總統的職務。當時的他已經61歲了,到了退休的年紀,但他還有很多事情想做,所以,即使在精神上遭受了極大打擊,也毫不氣餒。
一貫積極的態度讓他很快振作起來,調整好心態,每天在家讀書、寫作,還時不時出國發表演說并進行訪問。他博覽群書,喜歡上了哲學著作,每天都在積極地思考,先后出版了《六次危機》、《尼克松回憶錄》和《超越和平》等有關自己政治生涯的作品。他仍然關心國際政治和時事,從事國際事務,繼續發揮自己的余熱。此后,他將自己寶貴的經驗提供給了里根總統、布什總統以及克林頓總統,在外交政策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建議。
1991年2月的一天,尼克松打電話給里根,祝賀他80歲生日快樂。里根笑著對他說:“噢,我都80歲了,這是我39歲生日的第41個紀念日啊!”尼克松聽了也哈哈大笑道:“不錯,說得好!”兩個人同樣樂觀,也同樣不服老。
尼克松因為心臟病的緣故一直不能喝酒,但他的酒窖里一直保存著一瓶1913年的拉菲特,他在平時就喜歡開玩笑地說:“這瓶酒是自己活到100歲的動力,如果我能夠活到100歲,就把這瓶葡萄酒打開,好好慶祝一番!”
正是這種積極的處世態度讓他一直保持著活力,他還每天嚴格堅持身體鍛煉,生活作息規律,并在戶外散步。他認為,散步時的思維是最為活躍的,為了身體健康,他沒有抽煙喝酒這類的不良習慣。“我喜歡有規律的生活,因為那樣能使人勤奮,使人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看來,積極的心理狀態還與積極的生活習慣有關,這兩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一旦將積極的心理狀態固定了下來,并不斷地告訴自己“我還是充滿了活力與力量的”,這種心態也就成為了一種習慣。
啟示
有的人不快樂不僅是因為身上的壓力過重,還因為對過去、未來存在著太多的后悔與擔憂。這種人自然積極不起來。試想一下,一個人肩挑著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副重擔,如何能夠不累?要成為一個始終保持積極心態的人,就應當把過去、未來的擔子拋掉,只挑起現在這一個擔子,使自己輕松起來。
蓮花生大師在《直指覺性赤見自解》說道:“過去之跡不追,拋棄過去的觀念。未來不迎,斷絕意識的關聯。眼前念起不執不取,心如虛空。”人生在世,對于過去和未來不要思慮過多,凡事不強求、不妄取,“讓該來的來,讓該去的去”,不欣羨、不哀憐,不留戀過去也不貪想未來,積極的想法自然就會懸掛于心。每天這樣想一想,把這些話藏于心中,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暗示,也就將積極作為定式思維固定了下來,那么,短暫的消極情緒就再也沒有什么可怕的了。
上一篇:警惕生活中的“情緒殺手”
下一篇:讓自己忙起來,擺脫痛苦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