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碼頭》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8 黑白片 91分鐘
法國聯盟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馬塞爾·卡爾內 編劇:雅克·普萊維(根據比埃爾·馬克·奧朗的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歐仁·舒夫坦 主要演員:讓·迦本(飾逃兵“讓”) 米歇爾·莫甘(飾奈莉) 米切爾·西蒙(飾扎貝爾) 比埃爾·布拉瑟(飾呂西安)
本片獲1938年法國梅里愛獎,威尼斯國際博覽會特別榮譽獎;1939年法國路易·德呂克獎
【劇情簡介】
“讓”原先是在殖民地服役的法國士兵,他從服役地逃回法國,躑躅在霧茫茫的海港城市勒阿弗爾的碼頭附近,想找一條合適的船,潛逃到外國去。流浪漢把他帶進一家由巴拿馬人開設的地下酒館,在那里他結識了等待男友前來赴約的美麗姑娘奈莉。但奈莉的男友莫里斯始終沒有出現。
勒阿弗爾的黑社會派一個名叫呂西安的人也來這里找莫里斯,酒館門口有人不讓呂西安進來。忽然一陣槍響,奈莉的監護人扎貝爾踉踉蹌蹌走進酒館,他的手上有血。他掃視了一下店堂里的顧客,沒有發現奈莉,便走開了。
奈莉和“讓”一見鐘情,他倆在曙光照臨的霧茫茫的碼頭上散步。有位畫家要投水自盡,他把自己的護照和行李給了打算外逃的“讓”。
呂西安來到扎貝爾經營的雜貨店,這里實際上是黑市交易的接頭地點。他們正從事一樁非法交易。扎貝爾知道,那天晚上是呂西安向他開的槍,他警告呂西安,警方會收集到不利于他的罪證的。呂西安走后,“讓”來到店鋪;他想為奈莉買一件禮物,作為離別時向她表示愛情的信物。扎貝爾在這以前聽到呂西安形容過“讓”的長相,一下子認出了他,于是唆使他去殺死呂西安,以此作為替他弄到錢和假護照的條件。“讓”對于扎貝爾的惡毒用心很反感。
在巴拿馬酒館,得到了便裝和假身份證的“讓”準備翌日乘船去委內瑞拉。當晚,他與奈莉約會,逛過游藝會之后,他們又一起在旅館過夜。翌日清晨,奈莉在報上看到一條驚人的新聞:莫里斯已被害,他的尸首在港灣被發現。她怕“讓”走后她會遇到不幸,“讓”答應到南美后即派人來接她。
白天,已登船的“讓”離艙上岸與奈莉作最后的告別。他來到扎貝爾的店鋪,發現奈莉正同扎貝爾在扭打,扎貝爾承認自己出于嫉妒殺死了莫里斯。“讓”為救奈莉,用磚塊猛擊扎貝爾的頭部。他在回船的半途,被坐在車中的呂西安開槍擊中。開往委內瑞拉的郵船已鳴笛啟航,受到致命槍傷的“讓”則死在奈莉的懷中……
【鑒賞】
《霧碼頭》在1938年5月首映后,電影評論家羅杰·雷讓就毫不遲疑地預言:“這將是本年度法國最佳影片之一。一位大導演出世了,他的作品值得我們注意。”被稱為大導演的本片導演馬塞爾·卡爾內,當時只是一位29歲的青年人。他從19歲起,為雅克·費德爾和雷乃·克萊爾當了8年助理導演,直到1936年,他才開始導演自己的處女作《謝尼》。處女作并沒有給他帶來榮譽,接下去拍攝的一部喜劇片《稀奇古怪》(1937)更使他遭受慘敗。多虧在柏林烏發電影制片廠負責法語電影生產的拉烏·卜洛甘引薦,卡爾內應聘去德國拍攝根據比埃爾·馬克·奧朗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霧碼頭》。那時德國已在法西斯政權的統治下,影片在投拍前劇本需經當局審查。負責宣傳的法西斯頭目戈培爾認為這類同情逃兵的故事有傷風化,不準拍攝。于是影片攝制權就轉讓給了法國制片商。法國當局雖然沒有阻攔影片的拍攝,但國防部要求“逃兵”這個詞匯不準在影片中出現,而且要“讓”換便裝時必須把軍衣小心地掛在椅背上,不能隨手扔到地上。起初,卡爾內設想拍一部速寫式的影片,后來,他決定對原作進行一番改造,便約請曾為他的處女作編寫過劇本的雅克·普萊維為他改編劇本。普萊維把原作中的時間和空間都作了調整,并對男女主角的性格進行了重新的塑造。原作的故事開始于1909年,結束于1919年。影片把10年的恩怨壓縮為一晝夜。原作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巴黎的蒙馬特爾,影片把這場悲劇從塞納河畔移到大西洋邊,不僅浩渺的海洋更強化了霧茫茫的氛圍,而且海港城市勒阿弗爾的街巷也更有利于創造出一個以非法交易、殺人越貨、集團火并等為特征的黑暗的社會環境。原作中奈莉被描寫為性格潑辣的妓女,曾殺死過為她拉客的面首,后來成為紅極一時的闊妓女,影片中的奈莉則是溫柔多情的風塵女子。逃兵“讓”的形象也比原作更鮮明,是原作中兩個人物的綜合。最可貴之處在于普萊維給情節劇的動作注入了他對社會存在的哲理的思考。盡管影片對原作有極大的改動,原作者卻對影片非常滿意,贊揚影片編導“完全體現了原作的精神”。《霧碼頭》上映時,法國的銀幕上正充斥輕歌曼舞的音樂片和輕松活潑的喜劇片。它的出現,對于那時的電影界,簡直是當頭棒喝,因為影片從頭至尾充滿了灰暗的、壓抑的氣氛,這種悲觀的情調無異給歌舞升平的影院帶來了警世的吶喊。所以,羅杰·雷讓有關這部影片的預言果然應驗,《霧碼頭》連連獲獎,默默無聞地在電影界耕耘了10年的青年導演馬塞爾·卡爾內,從此成名;他與編劇雅克·普萊維也從此成為難舍難分的搭檔。他們兩人合作編導的影片后來幾乎都成為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其中《天堂的兒女們》更代表了這一電影學派的最高成就。
《霧碼頭》是“詩意現實主義”的第一部經典作品。安德烈·巴贊曾評論道:“卡爾內的現實主義,傾向于對環境作詩意的再現,同時他又在細節中注意保持生活的真實。”在這方面,應該說,卡爾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阿歷山大·特勞納的美工設計。他所設計的場景,既追求外表的真實,又潛心追求一種風格,以突出特定的氛圍,使這些場景釋放出內在的詩意。《霧碼頭》之所以在當時引起如此巨大的震動,就因為它確切地抓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籠罩著歐洲大陸的那種腐敗、頹唐、悲觀、令人沮喪的氣氛。彌漫在碼頭周圍的濃霧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準備投水自盡的絕望的畫家情不自禁地描繪了他所感到的事物表面掩蓋下的真相,他說:“在水面上浮游的人,其實在我眼中已是淹死的浮尸。”畫家和把“讓”領進地下酒館的流浪漢一樣,都是作為命運的載體出現在劇作者筆下的。他們像通往地獄的冥河上的船夫,把失魂落魄、一心求生的逃兵“讓”,引渡到了他再難脫身的黑暗王國。奈莉的形象也很迷人。她的扮演者米切爾·莫甘有一雙美麗的眼睛。導演不僅讓這雙眼睛傳遞出溫柔、多情的韻味,還讓它們透出無可奈何的恐懼和對命運的屈從,讓它們在戴著貝蕾帽的金黃色的頭發下,經常閃爍出厄運的兇兆的光芒。米切爾·莫甘和“讓”的扮演者讓·迦本的出色表演,使他們成為法國電影中一對最理想、最令人同情的情侶。繼這部影片之后,他們又合拍了四部影片。《霧碼頭》還鞏固了讓·迦本自《逃犯貝貝》(1936)之后所開始的“迦本神話”,他再一次扮演了為社會所不容的小人物,他想得到自由和安寧,力圖同他所愛的女人逃到他幻想中的太平的地方去,但結果卻由于種種原因而落入了無情的命運布下的羅網;所謂“迦本神話”其實就是“不幸的小人物的神話”。
從劇作結構看,這是一部傳統結構形式的影片,劇作者遵循了“時間、地點和動作三統一”的古典原則。影片在這樣的架構中,描繪了一個黑暗的世界,那里惡勢力通過厄運的變遷總是得逞,善良的人們只能無望地掙扎,最終難逃滅亡的命運。影片對許多細節故意不做明確交待,例如扎貝爾和呂西安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究竟結下什么芥蒂,這反倒給觀眾提供了更多的余地,使他們有可能對威脅著世界的那種無所不在的惡的勢力,取得更廣泛的感受并觸動哲理方面的思考。從這方面說,這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拍攝的影片,以它所描繪的那個黑暗世界,大可以算作大戰后才興起的存在主義思潮的先聲。
由于《霧碼頭》如此尖銳地揭示了大戰前法國社會的消沉頹唐,它深為親法西斯的法國右翼勢力所忌恨。維希傀儡政權甚至把法國戰敗的結果,諉過于這部影片。卡爾內答辯說:“暴雨之襲來,并非晴雨表之過,它只是預告了惡劣的氣候。電影作者的使命是做好時代的晴雨表。”這部影片在德軍占領期間,遭到禁演。在法西斯橫行的那些歲月中,卡爾內和普萊維沒有離開祖國。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又合作拍攝了《夜間來客》(1942)和《天堂的兒女們》(1943—1944)等杰作,無愧于愛人民、愛祖國的藝術家的良心。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科學院于1979年評本片為“法國10大佳片”第9名。
上一篇:《雨月物語》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頂峰上的人們》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