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炮事件》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5 彩色片 116分鐘
中國西安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黃建新 編劇:李唯 攝影:王新生 馮偉 主要演員:劉子楓(飾趙書信) 高明(飾李任重) 蓋爾哈德·奧爾謝夫斯基(飾漢斯·施密特) 汪漪(飾周國珍)
本片獲1986年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劇情簡介】
某城市的一個夜晚,雷聲滾滾,大雨如注。一輛出租車停在郵局外。某礦山公司工程師趙書信急匆匆地走進郵局,神色不安地填寫了一張電文,電文內容是:“江蘇蘇州文物收購門市部錢如泉:丟失黑炮301找趙”。含糊不清的電文和他異常的神態,引起了電報局營業員的警惕,她把情況反映給公安局。
聯邦德國專家漢斯·施密特為WD工程的最后安裝,第二次來到該市的礦山公司。然而,曾與他一度合作默契的趙書信卻沒有去迎接,這使漢斯非常失望。WD工程從最初開始就是他與趙書信合作的,眼下到了關鍵時刻,趙書信卻不見了。漢斯一再追問,才被告知,趙書信因“工作需要”臨時到維修廠工作了,而現在派給他的翻譯是旅行社的旅游翻譯馮良才。
市公安局此時正在立案調查趙書信。趙書信195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未參加過任何黨派、組織,至今仍是孑然一身,雖無政治歷史問題,但卻一度信仰過天主教。而漢斯的到來,使“黑炮事件”出現了新的情況,因為據旅館女服務員提供,在趙書信與漢斯第一次合作時,雙方曾發生過激烈的爭吵,且漢斯也提出想要個中國的古玩作個留念。疑點越來越多,趙書信是否有過有損國格的行動,還有待于進一步查明。因此,礦山公司領導們決定不讓趙書信與漢斯來往。
而趙書信對領導安排他去維修廠并沒有猜疑。當他的女友陳淑珍對此事感到納悶時,趙書信還耐心地開導她,并以維修廠急需技術人員為由來說明領導對他的關心。趙書信安心地去維修廠工作。WD工程的安裝工作也即將全面展開。公司經理李任重對此憂心忡忡,因為馮良才是個旅游翻譯,他不懂許多技術上的專業詞匯。而黨委副書記周國珍卻認為,既然馮良才懂德文,只要再有一本專業字典就完全可以解決問題。而事實上,馮良才已經在翻譯中鬧了不少笑話,這使漢斯非常苦惱,因為在中國他沒權辭退馮良才。
WD工程的安裝工作正在全面展開。這時,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件。馮良才錯將軸承譯成了子彈,弄得漢斯啼笑皆非。漢斯找到公司領導,幾次要求讓趙書信回來,否則工作很難開展下去。李任重與周國珍和黨委書記武克成在此問題上發生分歧。周國珍和武克成認為李任重讓趙書信回公司的想法是欠慎重的,因為趙書信的政治面目未弄清,而且“黑炮事件”還沒有水落石出。
經過仔細的調查,弄清了當年趙書信與漢斯的爭吵原來是為了一個設計上的數據錯誤。趙書信發現漢斯的設計上數據有誤,為了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他與不承認錯誤的漢斯發生了爭吵。李任重懷著矛盾的心情私自探訪了趙書信,在趙書信那間簡樸的小屋里正巧碰到了漢斯先生。漢斯對李任重說,WD工程在國外已被淘汰,公司為何要引進這個項目呢?這使李任重深深地體會到,他們之間的交談是真誠的。李任重又在無意之中發現了趙書信屋內那盤沒有黑炮的象棋,這才明白事件的真相:原來趙書信是個棋迷,在一次出差時,把黑炮丟在旅館里了,于是就發了電報讓301的棋友錢如泉幫助尋找。但周國珍卻認為:一顆棋子的價錢和電報費相比,哪個花錢多?確實,以趙書信的經濟處境來看,他的做法失之常理,其中定有緣故。
不久,錢如泉的包裹寄來了。周國珍私自決定將包裹中的小木盒撬開查看,不料盒里裝的確實是一顆黑炮棋子。趙書信趕來親眼看到了這一切,才如夢初醒。他壓抑著內心的憤怒,一人在礦石堆上徘徊。他想走進教堂,但那遠在天國的上帝沒法給他精神上的安慰。他為自己打電報的愚蠢行為痛悔,但同時也深感自己沒有發一封電報的自由而悲憤。
WD工程安裝完畢了,漢斯離開公司回國。20天后,WD運轉出現異常。趙書信檢查結果,是由于馮良才將漢斯臨走前的那句:“所有的軸承都應及時涂油”譯成了“所有的支架上都應及時涂油”,從而使WD機器的軸承全部燒壞。
一張電文使國家損失了上百萬元的資金,使趙書信痛悔莫及。此時的周國珍,不僅不自責,反而批評趙書信不應打那封電報,致使國家蒙受如此重大的損失。趙書信傷心地對公司領導說:“我以后再也不下棋了!”
【鑒賞】
《黑炮事件》第一次在中國銀幕上對知識分子的文化心態進行了深刻反思。它不但注重外在的社會、政治因素對知識分子命運的影響,還把鏡頭深入到形成中國知識分子特定性格的內在哲學文化層面,融入了對知識分子命運的哲學思考,由此決定了該片在中國電影發展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趙書信性格”。它既注重了對形成性格的外在政治因素的開掘,也更注重了對形成性格的內在文化基因的發現。在趙書信那里,外在的“左”的政治和政策的壓力,都已內化為他心理深處的一種潛意識行動——逆來順受,善于自我調節。所以,“趙書信性格”留給觀眾的思考,是極其深邃而廣闊的,只有覺悟到自己主體文化心態在優秀傳統中必須有繼承、認同的不可超越的一面(如趙書信身上所繼承發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才能從飄浮無根的虛無狀態中清醒過來;只有覺悟到自己主體文化心態在變革現實中必須有批判、選擇的勢在超越的一面(如趙書信身上尚未擺脫的無是無非、逆來順受的精神狀態),才能從封建意識的麻木狀態中驚醒起來;也只有覺悟到自己主體文化心態在改革開放中必須有融匯、創新的努力超越的一面(如趙書信應當具備而尚未具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精神),才能真正擔負起歷史的使命而無愧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自覺戰士。這便是《黑炮事件》的題旨所在。
《黑炮事件》是一部高度風格化的影片,以荒誕式的“黑炮事件”為框架,敘述了一個國家重點工程“WD”的悲劇。它立足于現實,因此在荒誕的外表下蘊含著高度的真實,具有非常典型化的現實主義特征。正如導演黃建新所說:“《黑炮事件》只是時代生活的滄海一粟,但我們力圖透過它,透過那陽光的折射,看到一個社會的立面。”(《導演闡述》)影片的這種具有高度風格化又具有典型現實性的融合,是通過兩個互為補充、互相交融的敘事體系來達到的,即“黑炮事件”的敘事層面與“WD”悲劇的敘事層面。
“黑炮事件”是一個近乎于滑稽可笑的荒誕劇。一個棋子卻用一封電報尋找,而收報人又是文物單位的,據反映德國專家確曾向趙書信要過文物,這就造成趙書信理所當然被嚴肅認真的公安機關與局黨委立案調查。從表層上看,這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確實,在這個敘事層面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自己是認真負責的,都是在為國家勤勤懇懇地盡職盡責。而從深層上看,這正是一個具有現代“西西弗斯”意味的荒誕悲劇,就像西西弗斯每天在山上、山下無休止地推石頭的工作意義是一樣的。在影片中,這個敘事層面是支撐整部影片的主要敘事框架。因為一旦“黑炮事件”得以澄清,那么整個故事將不再存在。因此,這個敘事層面是“WD”悲劇的起因。但這兩個敘事層面是同時交錯地進行的,正因為有“黑炮事件”,趙書信才從漢斯身邊調走,才會引起馮翻譯的誤譯,從而導致“WD”悲劇。從嚴格意義上說,“WD”悲劇是一個嚴肅的有悲劇色彩的正劇。在影片中,趙書信本人沒有直接參與“WD”工程,導演用了一個媒介——“黑炮”,又用了公司黨委的活動作為兩個故事的粘合劑,這個具有雙重結構功能的元素,使得兩個故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引申出主題的深刻內涵。
“這是一部結構式電影,環境、背景和劇情展開的整個情景(及氣氛)都與主題和人物有直接關系”(《導演闡述》)。特定的主題意蘊與荒誕和現實交織的敘事框架,必然要求藝術形式與手法上的高度風格化,必然要求構圖、色彩、空間關系應力求起到“劇作”的作用。因此,藝術形式和手法上的創新是該片的一大特色,也是該片在新時期電影中取得突出歷史地位的決定因素。
影片采用電影影像的直接與具體的特點,利用超常的色彩與構圖處理,反映出不同于常態的生活造型符號和環境因素的象征意味,從而使影片具有不同于普通現實主義影片的風格化特征。如果說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算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片,那么,從電影美學的意義上說,《黑炮事件》可以算作是中國電影史上較早出現的一部真正的彩色片。色彩在這部影片中直接參與了敘事。色彩就是導演用來表達其思想的語言。紅色可以說是構成這部影片整體思想的基調。紅色可以給我們帶來許許多多的文化聯想,紅色不僅是一種激奮的象征,而且蘊含著焦灼與危機的情緒。紅色在影片中總是跟隨著趙書信,從而喻指出主人公趙書信的境遇。如影片那段過于寫實的開頭,導演也仍然注意到了紅色的象征因素:趙書信在慌忙之中碰倒的紅雨傘,顯示牌上的紅號碼,警車上閃爍不定的紅燈,幾個簡潔的象征性色彩符號就把趙書信以后所遭遇到的危機暗示出來了。影片中還有那場“阿里巴巴”,整場戲中浸透著紅色。趙書信下到維修廠時,到處顯現出紅色的機器、紅標語牌、紅汗衫等等,這些紅色,除了暗示趙書信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他的現實的危機感的同時,又暗示出一種現代化給人們帶來的焦慮與煩躁。在此,導演為影片找到了與心理深層的精神狀態相對應的視覺元素,這些視覺元素出色地傳達了作者精神和感情的經驗。
影片中除了對紅色的運用外,還有對白色的運用也具有鮮明的特色。特別是匠心別具的第一次黨委會,整個會場幾乎全是白色的。白墻、白鐘面、白窗簾、白桌布、白椅套、人物也一律的白上衣,再加上主持者背后那占了整個墻壁的走得很慢的超常石英鐘,這所有的一切主觀化的處理都包含著導演觀念的外顯,這是一種超越情節的“引伸性意象”的真實。
除了色彩外,影片對各種非現實主義的變形手法的運用,頗為成功。那房屋建筑的積木感,高度工業化設備的幾何圖形, 巨大集裝箱的現代感,以及有意用大色塊構圖和粗放線條勾勒的城市、賓館、餐廳、宿舍、劇場、球場等一系列景物,在真實中顯出怪誕,在流動中形成夸張了的現代化工業背景,更強烈地凸現出現代化的物質生產與非現代化的精神狀態之間的激烈沖突。整部影片中從“矮子趙公與兩位巨人對峙”的畫面始, 中經黨委會、歌舞晚會的變形影像,最后以似乎游離于故事情節之外的超常的“多米諾骨牌游戲”終,都堪稱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影片中的符號象征也俯拾皆是,例如,趙書信兩次沿著彎曲的鐵軌行走,用的是長焦, 由于長焦鏡頭將空間進行了壓縮,使時間得以放大,因此趙書信在鏡頭中的長時間的行走暗示著他那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又如,“WD”工程試車失敗時,公司負責人坐著兩輛紅色的小轎車向前景駛來,緊跟在他們后面是兩輛百噸汽車。導演用了長焦,把空間壓縮,造成壓迫感。在這里,大型自動載車是一個視覺主題,表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阻擋的氣勢;小車是一種官僚主義的象征,它們阻擋著載重車的前進,是現代化建設的障礙。導演在此調動了所有的視聽元素,塵土飛揚,機聲轟鳴,從這個象征性的視聽符號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導演強烈的自覺的主體意識。
影片視點有二。一是片中人物經理李任重的敘述視點,以其向上級匯報的形式向觀眾呈現了“黑炮事件”的始末。由于李深知是非曲直,且力主改革,而終于在“左”的慣力與中庸之道的夾攻下退卻,因而易使觀眾“入乎其內”,身臨其境,獲得感知認同。又由于按李的經驗世界復述,因而主要以心理時空為序,這就為自由的空間調度和時間顛倒提供了可能。二是導演的敘述視點。這是一個超然的融入了哲理思考的視點,它脫出片中人物的經驗世界,以喜劇意識和幽默態度去審視“黑炮事件”及活躍于其間的人物,因而又易引觀眾“出乎其外”,冷靜思之,獲得理性認同。這兩個視點的結合,使觀眾的感性認同心理與理性認同心理相互補充,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從而產生出“引伸性意象”的審美效應。這是很值得稱道的。
確實,在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黑炮事件》以其對民族文化反思的深刻性和超前性及對電影語言有意義的創新探索,為中國電影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上一篇:《黃牛慘案》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81/2》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