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塞利諾·庫比契克·德奧利維拉(Juscelion Kubitis-chek de Oliveira,1902—1976),巴西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曾任巴西聯邦共和國總統,對巴西國家經濟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
1902年9月12日,庫比契克生于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的迪阿曼蒂納市。父親若奧·塞薩爾·德奧利維拉;母親儒利亞,捷克人的后裔,是一位初級中學的教員。庫比契克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12歲開始自謀生路,在家鄉當過郵差和報務員。后考入貝洛奧里藏特市衛生學校。1927年畢業后赴歐洲,在柏林和巴黎進修醫學。1930年返回巴西,先在家鄉開辦私人診所,后在米納斯吉拉斯州軍事警察部隊任軍醫。
1932年7月—9月,圣保羅州咖啡種植園主企圖恢復農業寡頭的統治,發動反對熱圖利奧·瓦加斯政府的“制憲派戰爭”①。庫比契克在圣保羅前線的政府軍中服役。因醫術高明,具有組織才能,晉升上校軍醫,深得米納斯吉拉斯州州長貝內迪托·瓦拉達雷斯的賞識。1933年庫比契克擔任該州州長的秘書,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934年,他被選為聯邦眾議員,直至1937年瓦加斯總統發動建立“新國家”的“政變”①,國會被解散。
1940年,庫比契克成為米納斯吉拉斯州首府貝洛奧里藏特市市長。他任用著名建筑師奧斯卡爾·尼梅爾為城市規劃局長,進行城市建設,修筑公路和住宅,建立潘普利亞工業區,使該市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庫比契克以出色的管理才能,贏得人們的贊許,1945年瓦加斯總統下臺后,他離任市長。
同年,他與貝內迪托一起創建米納斯吉拉斯州社會民主黨,由該黨提名競選聯邦眾議員獲勝(任期到1950年),并參加立憲議會,參與起草1946年巴西憲法。1951—1955年任米納斯吉拉斯州州長。在任州長期間,為加速該州經濟發展,庫比契克提出“能源與交通”的經濟發展口號,先后建立米納斯吉拉斯電力公司、肥料有限公司、米納斯冷藏有限公司等混合經濟企業,新開辟3,000公里公路,使該州公路里程提高四倍,修建了五座發電站,發電量增加兩倍。該州經濟發展速度在國內名列前茅。庫比契克的威望不斷提高。
1954年8月24日,瓦加斯總統自殺身亡。巴西的政權落入第二大黨全國民主聯盟手中。當時,圍繞下屆總統候選人問題,巴西三大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社會民主黨和工黨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全國民主聯盟提名儒瓦雷斯·塔沃拉將軍為總統候選人。
1954年11月10日,巴西第一大黨、代表資產階級和農村寡頭利益的社會民主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提名庫比契克為總統候選人。3月31日,庫比契克辭去州長職務,正式投入總統競選。4月,社會民主黨和工黨相互妥協,在選舉中結成聯盟,提名工黨的古拉特為副總統候選人。在競選中,庫比契克保證實施憲法規定的公民自由權,促進巴西真正的“解放與獨立”,實行民主和政治開放。他利用人民群眾對瓦加斯總統的敬佩和發展民族經濟的要求,發誓加速發展國家經濟。他以米納斯吉拉斯州的經濟建設為先例,提出“五年實現五十年進步”的口號,他還許諾,將在總統任期內完成人民百年來的遷都宿愿。
在1955年10月3日的總統選舉中,庫比契克得到社會民主黨、工黨、巴西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勞動運動等黨派的支持,得票307萬張,占全部選票的36%,當選總統。全國民主聯盟借口庫比契克選票不足半數,抵制選舉結果。為保證庫比契克按憲法規定當選,11月11日,陸軍部長恩里克·特謝拉·洛特將軍發動“預防性政變”。1956年1月31日,庫比契克就任總統。
庫比契克上臺后,政治上采取民主、開放與和解的政策,實行選舉自由和新聞自由,宣布集會、結社和罷工合法化。庫比契克上臺第二天,廢除了對報刊、電臺的新聞檢查。2月10日解除戒嚴令。3月6日宣布對1955年11月10日至1956年3月1日的政治軍事罪犯實行大赦。
庫比契克尤其強調通過發展經濟來實現民主。他表示:“當我在1950年競選州長時,就堅持以發展經濟來‘彈’民主這個‘鍵’。如何鞏固民主?這是一種只有通過發展經濟才能實現的藝術。沒有錢就沒有教育,沒有資金將一事無成……”。庫比契克將發展國家經濟作為政府的主要任務。
庫比契克任總統期間的主要業績是:基本實現了“目標綱要”,遷都巴西利亞,提出“泛美行動”綱領和制定東北部經濟社會發展計劃。
庫比契克提出的“目標綱要”,是由聯合國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和巴西發展銀行組成的混合委員會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的。“綱要”是一個龐大的經濟發展計劃;目的在于“提高現有投資的生產率,加速資本積累,在新的領域進行新的投資”。在巴西歷史上,這是總統在任職期間第一次提出目標明確的政府行動計劃。“綱要”內容廣泛,主要涉及能源、交通運輸、食品、基礎工業和教育等方面。
盡管庫比契克執政時期存在國際收支逆差,通貨膨脹,外債劇增,生活費用上漲等問題,巴西經濟仍然得到空前的發展。1957—1961年五年間,巴西國內實際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8.3%,其中工業年平均增長10.7%,農業5.4%。在這期間,巴西發電量由300萬千瓦提高到500萬千瓦;石油日產量由6,000桶上升為10萬桶,煉油能力提高了三倍;銅產量由100萬噸提高到200萬噸;鋁和其它有色金屬產量增長800%;建立了汽車、造船等新興工業部門;新建了18,000公里公路。庫比契克執政時期被稱為“瘋狂的發展時期”,“巴西由原料生產國變為工業國時期”,“庫比契克開創了巴西經濟史上最重要的階段”。
庫比契克政府取得經濟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政局穩定,任用出色的經濟專家,采取有效的措施。此外,大膽吸引外資是促成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庫比契克利用西方國家資本過剩、重視向發展中國家投資的有利時機,大量引進外資,補充國內的資金不足。庫比契克一方面堅持發展民族經濟的總方針,將瓦加斯時期確定的優先發展項目,如鋼鐵、石油、鐵礦石開采、運輸等部門掌握在國家手中;另一方面,以優惠條件,鼓勵外資在巴西投資設廠,尤其鼓勵他們向巴西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如機器制造、化學、汽車、拖拉機等工業部門投資。1956—1960年,巴西吸收的外資由每年5,570萬美元上升到4.117億美元。五年間,外資總額達15.3億美元。引進外資對“目標綱要”的實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外資的涌入使外國壟斷集團控制了巴西某些工業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經濟的發展。
庫比契克當政時期的一項歷史性業績是遷都巴西利亞。早在十八世紀,巴西獨立的先驅蒂拉登特斯就曾倡議遷都內陸高原。帝國時期,若澤·博尼法西奧1823年正式確認遷都計劃。1891年巴西憲法明文規定:“共和國中部高原的14,400平方公里的土地屬聯邦所有。政府將在適當時機劃界,以建立未來的聯邦首都”。1891—1894年任巴西總統的佩索托建立了以路易斯·克魯斯為首的聯邦區劃界委員會, 1894年該委員會提出的劃界報告被批準。1922年巴西獨立100周年之際,埃皮塔西奧·佩索阿總統在現今的巴西利亞埋下象征性基石。遷都計劃也載入了1934和1946年巴西憲法。但直到庫比契克上臺前,遷都計劃仍是一紙空文。
1956年4月6日,庫比契克正式要求國會批準遷都計劃。9月24日頒布動工法令,10月1日頒布確定1960年4月21日為遷都日的法令。從1957年3月開始,巴西全國投入規模巨大、耗資驚人的遷都運動。來自全國各地的五萬多名建筑工人日夜開工,以41個月的時間完成建設新首都的工程。
巴西首都由東海岸的里約熱內盧遷到中西部內陸高原,對加速向內地移民、溝通內地與沿海地區的聯系、促進內地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60年僅有14萬人口的荒原小鎮,如今成為擁有120萬人口、兩萬余家企業、120余家銀行、交通發達的巴西政治行政中心。新首都巴西利亞的建立被譽為“民族主義的一座永久紀念碑”、“庫比契克發展計劃的頂峰和主要象征”,是巴西經濟建設的“奇跡”之一。
庫比契克是“泛美行動”綱領的創始人。“泛美行動”是一項關于拉丁美洲經濟發展及拉丁美洲各國相互協作的建議性綱領。它要求美國注意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形勢,在信貸、原料價格、進口限制等方面作出讓步,要求提高拉丁美洲各國的政治地位,提出“拉丁美洲是美國的平等伙伴”的口號。“泛美行動”綱領也是巴西聯合拉丁美洲各國向美國表示不滿的一種方式。
巴西東北部是巴西以至拉丁美洲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這里人口眾多,土地集中在大莊園主手中,氣候干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1960年按人口平均產值僅100美元(全國平均260美元)。農民與大莊園主的沖突不斷,為緩和階級矛盾,開發東北部地區經濟資源,1959年庫比契克批準建立東北部經濟發展委員會(即后來的東北部開發管理局),興修水利,增加農業信貸,減免稅收,制定各種經濟發展計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對外關系方面,庫比契克同美國保持適度的友好關系,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活動。他還采取多邊外交,發展同西歐、日本、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關系。
歷史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巴西與美國之間歷來存在著“自動結盟”關系。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和1960年剛果危機時,巴西均向聯合國緊急部隊提供軍事分遣隊。1957年1月12日,庫比契克簽署了給予美國在巴西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建立導彈跟蹤站,提供五年使用權限的法令。
面對美國壟斷資本長期損害巴西民族經濟的事實,庫比契克產生了對美國的離心傾向。1956年8月31日,庫比契克簽署禁止向美國輸出核能原料(釷和鐳)的法令,他還多次拒絕接受美國附有苛刻條件的貸款。這樣,實現巴西“綱要”的外資來源主要來自西歐和日本。造船工業主要投資者是荷蘭、日本,鋼鐵工業主要投資者是日本,汽車工業是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由于美國的經濟壓力和限制,巴西的民族資產階級要求發展同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友好關系,擴大相互的貿易往來。庫比契克在發展這種關系中作了一定的努力。1959年他派經濟貿易代表團訪問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與蘇聯簽訂為期三年的貿易協定,后又同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簽訂貿易協定。
1961年1月31日,庫比契克期滿離任。他以“我是巴西四十年來唯一按照憲法任卸的文人總統”而深感自豪。
1962年,庫比契克被戈亞斯州推選為聯邦參議員。1964年,古拉特政府時期,社會民主黨再次提名他為總統候選人,參加1965年10月3日的總統選舉。1964年3月31日,在美國支持下,以卡斯特洛·布朗庫為首的軍人集團發動政變推翻古拉特政府。庫比契克因反對軍事政變和軍政府, 6月8日被褫奪參議員資格,并剝奪政治權利10年。6月14日,庫比契克流亡到西班牙。在國外流亡期間,他曾赴法國、美國、葡萄牙等國講學。1967年4月9日,他以銀行家身份返回巴西,從此脫離政界。
1976年8月22日,庫比契克在里約熱內盧附近因車禍逝世,終年74歲。巴西各界人士悼念這位已故總統,成百萬人涌上街頭為其做彌撒。1981年9月12日,在首都巴西利亞建立了庫比契克紀念碑和紀念館,以示懷念。
上一篇:庫圖佐夫
下一篇:庫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