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醫院》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2 彩色片 116分鐘
英國埃米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林賽·安德森 編劇:戴維·謝文 攝影:邁克·法什
主要演員:馬爾科姆·麥克道爾(飾米克·特拉弗斯) 倫納德·羅西特(飾波特) 格雷厄姆·克羅登(飾米勒)
【劇情簡介】
不列顛醫院慶祝建院500周年,醫院附屬的米勒外科研究中心也要在這一天開幕。典禮很隆重,皇室要人將出席。可是醫院的工人正在鬧事,糾察隊把持著大門,不許車輛行人通過。由于倫敦城里恐怖活動頻繁,12小時之內發生了13次爆炸事件,傷亡數十人,醫院里所有休班的外科醫生都被召回加班。
外科研究中心負責人米勒教授正在進行一次秘密試驗——用人體器官拼制再生人。中心的開幕典禮上,他要公布他的實驗結果。BBC記者彼得·曼利帶領一個攝影組正在采訪米勒教授并將拍下這一試驗結果。
獨立記者米克·特拉弗斯想搶先拍攝試驗過程,偽裝成擦玻璃窗的工人,在黑人女友護士佩西的幫助下,偷拍米勒教授和他的忠實女助手麥克米倫的活動。他發現這兩個人支使開一個垂危病人身邊的護士,拔掉氧氣管,切下剛斷氣的病人的頭顱。研究中心有個冷凍室,分門別類凍著人體各個部位和各種器官,供移植用。米克冒生命危險拍下這極其機密的鏡頭。本來,這些鏡頭傳到停在附近的一輛工作車內,應該由車里面的工作人員錄下圖像。可是他們興致勃勃地在看電視新聞,根本沒有注意米克傳過來的鏡頭。
醫院里各部門工人都在鬧事。勤雜工擋住急救室去路,不許病人入內。行政主管文森特·波特派助手比勒斯去解決問題。比勒斯答應給勤雜工增加兩倍加班費,外加每人一份雞蛋、香腸。問題得到解決。廚房的炊事員罷工,抗議特等病房的伙食比普通病房好。早餐開不出,特等病房每人只發一個橙子。病人大為不滿,尤其是住在特等病房的一個非洲國家總統阿明,把送橙子進去的人扔了出來。
醫院舉行高層會議,討論如何保證貴賓的安全。參加者有皇室顧問安東尼博士(一個侏儒)和男性化的費立茲夫人,以及英國警方蘇格蘭場的負責人。安東尼要求把大門口的鬧事者抓起來,波特說,現在已經不是19世紀,不可能隨便抓人。蘇格蘭場負責人宣布,皇室貴賓到達時,不能有任何人出現在天臺和閣樓。會議決定慶祝活動分三部分:歡迎儀式、午宴和米勒外科研究中心開幕——米勒教授演講并作示范。波特提出,午宴要給工會代表留座位。皇室顧問開始不能接受,但當意識到如果沒有工會代表參加,安全很難得到保證時,他們只得同意了。
工潮不斷擴大。波特親自出馬和工會領袖基廷談判,以邀請三位工會代表參加招待皇室成員的午宴及向有特殊貢獻的工會代表授勛銜為條件,要求復工。基廷欣然同意,號召工人要以整體利益為重,立即準備午餐,免使皇室貴賓受窘。工人響應號召,大家高歌友誼萬歲。基廷等三位工會代表衣冠楚楚地準備參加宴會。皇室顧問向他們教授禮儀。工會秘書格利舒太太學會了行屈膝禮和說“榮幸之至”。
米克混進外科研究中心打算拍攝最關鍵的實驗過程,不幸被發現。米勒下令佩西往米克的大動脈注射麻藥,然后放進冷凍室備用。實驗進行到關鍵時刻,各部分人體已拼湊好,只欠一個頭顱時,才發現原來凍著的頭顱已由于停電化了凍,變成一灘肉漿,無法使用。米勒急令抬出米克,切下他的頭顱代替。佩西悲痛萬分。
城里的黑人抗議不列顛醫院為吃人肉的阿明總統提供服務,到醫院門口示威。他們高喊打倒資本主義的口號,要求醫院取消特權制度,讓特等病房的病人出院。示威者和罷工工人結合起來,聲勢愈來愈大。基廷一看勢頭不對,決定到外邊投入示威者的行列,聲稱“這是更大的效忠”。停在醫院門口的工作車內的同事,呼叫不到米克,也跟著示威人群行動,工作車被示威者占領。
皇室顧問看到局勢混亂,要求取消皇室貴賓到醫院參加典禮的計劃。可是無線電話失靈,無法與貴賓取得聯系。他們已經啟程。波特靈機一動,讓格利舒太太脫下白襯裙,舉著它權充白旗去和示威者談判。他保證把特等病房的病人趕出醫院,換取示威者允許救護車闖入。示威者同意,雙方握手言歡。兩輛救護車隨即通過。示威者歡呼特權制度已被打倒,醫院不再為特權階級服務,而為爆炸事件的受害者治療。殊不知救護車里正是皇室貴賓和衛隊,還有日本大使一名。
貴賓到達,慶祝活動開始。警察守著醫院大門,事情似乎是萬無一失了。誰知佩西拿起米克的攝錄機繼續他未完成的工作,把皇室貴賓的活動全部拍了下來。鏡頭傳到工作車的電視屏幕上,示威者一看皇室要人已進了醫院,發覺受騙,憤怒地沖進醫院。這邊典禮正在進行,那邊警察和示威群眾在英國國歌聲中大打出手。波特臨時決定壓縮慶祝活動內容,取消午宴,賓主直接到米勒外科研究中心觀看示范實驗。示威群眾跟著沖進研究中心。米勒說服他們一同參加觀看。于是,貴賓和平民一同坐下靜聽米勒的冗長演講。
米勒說:人類能創造奇跡,能上太空,能使沙漠變良田,能把蔬菜移植到月球。然而,全球各種生物中,也只有人類選擇了自相殘殺。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已經發生了230次戰爭。北美洲電影明星一天的收入,可供南美洲饑民吃100年。我們浪費、破壞、迷信,把權力交到國家和宗教領袖手中。我們有偏見又短見,把資源濫用于破壞性工具上。數以百萬計的人們陷入貧困、饑餓、被忽視,被剝奪。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因為人類忽視了腦子。人類已經邁進一個有著一切可能的年代,但卻尚未擺脫軟弱無能的軀體,以及陳舊的道德觀念。這是與科學時代不相容的。人類仍受著原始時代的腦子的支配。只有具備嶄新頭腦的人,才能引導人類邁進新紀元。這樣的人已經出現,已經創造出來了。
這時,臺上出現一個巨型腦子。米勒接著說:“人造腦子比人腦強10萬倍。不過,不出10年它又落后了,它將被1/8平方毫米的硅嗣片取代。不出15年,全人類的智慧都能容納于一個火柴盒中。”最后,巨型人造腦發出聲音:人是什么?是崇高的理性,無盡的才能,優雅的舉止,非凡的知識。
【鑒賞】
黑色喜劇《不列顛醫院》是一部政治諷刺片,借一家歷史悠久的醫院暗喻老牌大英帝國目前的窘境。任何一個了解英國現狀的人看了都會報以會心的笑聲。不過,一個不熟悉英國的觀眾,則只會視之為一部鬧劇。曾幾何時,英國被譽為“日不落帝國”,如今它已日落西山。昔日的強盛不復存在,代之為種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國內階級分化加劇,貴族階層依然高高在上,矜持而保守,勞動人民不滿;北愛爾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恐怖活動有增無減,社會動蕩不安;工黨在70年代利用人民不滿情緒取代保守黨上臺之后,推行“福利國家”政策,實行免費午餐、失業救濟等有益中下階層的措施,卻由于減弱了競爭機制,引起平均主義弊病;工人愈來愈懶散,紀律松懈,效率降低,罷工如同家常便飯。這些后果一直延續到工黨下臺,保守黨重新執政的今天。
導演林賽·安德森作為英國“自由電影”運動的創始人之一,把英國商業電影引向了現實主義道路。他的影片大多探討社會上有爭議的問題。林賽·安德森最著名的影片《假如……”》(1968)抨擊了英國現有教育制度束縛人的創造性。1958年,他曾在一篇文章里表達了自己對電影的觀點:“拍電影,或對電影進行有益的探討,不可能不涉及制度問題,因為電影是在制度之內制作;而涉及制度,又不可能不思考制度的基礎,制度發展的道路,支持制度的目的,以及制度代表的利益。”《不列顛醫院》的社會批判精神與《假如……》一脈相承。它是繼《假如……》及《啊!幸運兒》(1973)之后第三部以叛逆者米克·特拉弗斯為主要角色的影片。通過特拉弗斯的遭際,安德森提出了許多嚴肅的社會問題。不列顛醫院實際上是英國的縮影。社會上種種弊端那里都有反映。
影片開始,一輛急救車駛往醫院。車內是個奄奄一息的老人。罷工糾察隊把住大門,要檢查病人證件才許通過。好不容易進到急救室,工作人員怠工,正在打撲克牌。送來病人打斷了他們的牌局,才想起看表,原來下班時間已到。于是大家一哄而散。結果,垂危的病人一命嗚呼。幾個鏡頭便生動地說明一個問題:500年古老醫院這部機器已經腐朽透頂,運轉不靈了。
接著,觀眾發現,運轉不靈的并不僅僅是醫院,而是整個社會。當特拉弗斯冒著生命危險潛入醫院偷拍米勒的實驗時,停在外面工作車里的同事卻自顧看電視,讓特拉弗斯以生命代價換來的珍貴圖像白白閃過而沒有收錄下來。米勒付出全部心血的實驗所需用的人頭,又因為停電化為烏有。甚至皇室顧問要和皇室成員聯絡,電話都失靈。城里交通更由于汽車工人罷工而陷于癱瘓。醫院里不用說,各部門工人相繼罷工,尤其是廚房抗議特等病房特權的罷工,使病人的早餐只有一個廣柑。
象征著特權階層的特等病房確實享有特權。那位富甲天下的非洲國家元首阿明,帶領全家和侍從,甚至寵物,住進特等病房,就像住在希爾頓酒店一樣。其他特等病房的病人也堅決維護等級制度,宣稱“寧死不住普通病房”。他們一廂情愿地至死不承認歷史已經改變。一位長期住院的老爵士,雖然命在旦夕,仍不斷呼叫:“大英帝國是天堂!”
對于作為大英帝國象征的皇室,安德森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兩位皇室顧問,一是侏儒,一是男性化的女人。全是被扭曲的人。那位皇室貴賓,雖然沒有明確道出身份,但從其性別、年齡、體態、服裝、帽飾中一眼就能認出——她正是英女王本人。而她的出場,竟是躺在一具棺材里偷運入醫院。這在英國這個非常保守的國家是極大的褻瀆。還有另一個不為人注意的細節:在示威群眾沖擊下,貴賓們匆匆舉行完典禮奔向研究中心。波特按原定計劃,向女王獻上新的研究中心大門鑰匙,請她開啟。不料女王擰來擰去開不了鎖。波特急得一把抓住她的手使勁地擰。按照英國禮儀,女王的身體是任何人不能挨碰的。1992年英女王訪問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總理在歡迎儀式上摟了英女王的腰。這被電視臺記者拍了大特寫,成為國際上一條轟動新聞,許多報刊就此大作文章。安德森故意拍波特抓住英女王手的鏡頭,除了強調出當時的狼狽相之外,亦有向律戒挑戰之意。觀眾從這個鏡頭也可看出,安德森如何以精煉的篇幅傳達極其豐富的信息。這種簡潔細致的手法還在另一場戲里有所反映:當舉行那走過場的典禮時,賓主雙方心里都巴望它快點結束。可是樂隊好不容易才奏完英國國歌,又奏起日本國歌。各人無奈只好又站起來。而那邊示威群眾眼看就要沖過來了。英國人的墨守成規在短短幾個鏡頭里表露無遺。
安德森對工黨政策帶來的后果亦極為不滿,因此片中工會代表也是被抨擊的對象。他們滿嘴馬列主義,引經據典,連“敖德薩階梯”也作為賣弄知識的本錢。但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見風使舵,謀求私利,一有機會,隨時可向貴族階層屈膝,置工人利益于不顧,他們是十足的工人貴族。工人斤斤計較蠅頭小利,有三處地方將此表現得惟妙惟肖。其一,特拉弗斯偽裝擦玻璃工人,要求真正的擦玻璃工人幫忙。那工人開口便要求與特拉弗斯平分收益。后來討價還價半天,最后以150鎊談妥;其二,波特的助手拜魯斯和急救室工人談判,要求他們撤除路障讓傷者進院,答應把加班費增加一倍。工人不干,要求兩倍加班費,外加雞蛋和香腸;其三,波特要工會代表基廷讓廚房工人復工,答應請工會代表參加歡迎皇室成員的午宴,另外還授予“大英帝國受勛者”稱號。基廷表示很高興參加午宴,但稱號則要求改為“大英帝國受勛官員”。討價還價的內容由金錢、物品直到榮譽稱號,貪婪本色活靈活現。
《不列顛醫院》有一條支線是探討科學發展問題。科學對現代有什么作用?對未來有什么影響?貴賓參觀醫院,來到一個設備非常現代化的病房。這個病房本來可以借助先進設備由一個護士護理17個病人。可是,僅僅由于缺少清潔工,病房一直未能啟用。那唯一的護士坐在電視機旁打毛衣。先進的科學被落后的管理完全抵銷了。
特拉弗斯在工作車里的兩個同事閑聊。一個說他來自東方——印度,那里是饑餓。另一個說他來自西方——美國,那里是暴動、革命、搶劫。現實如此,未來又如何?米勒在最后的長篇演講中說道:“到世紀末,世界人口將增加三倍。2/3的植物,55%的動物,70%的自然資源將被摧毀。100個現在活著的人之中,有80個會在營養充足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地死去。而剩下的少數則會沉溺于奢華之中。”米勒認為,人類存在這些問題,完全是因為忽視了腦袋。人類已經邁進了一個有無窮機會的時代,但腦子卻仍然停留在原始時代。因此,他的科學實驗是換頭。而他制造的新人類,正是用了代表叛逆的米克·特拉弗斯的腦袋。
不過,作為一部政治諷刺片,米勒最后的冗長而嚴肅的議論與前半部這個人物的基調以及影片的基調均不大調和。因此,國外一些評論家在介紹這部影片時寧愿避開這場戲不談。但無論如何,《不列顛醫院》還是一部非常具有林賽·安德森個人風格的發人深省的影片。
上一篇:《三兄弟》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不稱心的女婿》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