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乘客的故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95 彩色片 10本
俄羅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瓦吉姆·阿勃德拉什托夫 編劇:亞歷山大·明達澤 攝影:尤里·涅夫斯基 主要演員:伊戈爾·里瓦諾夫(飾乘客尼古拉) 謝爾蓋·馬科維耶茨基(飾列車員奧列格) 尤里·別里亞耶夫(飾巴佳) 奧克西娜·梅西娜(飾英娜) 涅里·謝列茲尼科娃(飾奧麗卡)
本片獲1995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劇情簡介】
急馳的列車上,乘客尼古拉帶著年輕、漂亮的妻子前往南方某地。列車員送茶進來之后,他突然改變主意,不再去目的地,而要在列車員住的小城下車并租住列車員家的房子。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再次叫進列車員,仔細觀察。列車員平平常常,身著工作服,一副常人的臉上掛著一副厚鏡片的近視眼鏡。不過,從丈夫的言談舉止中,總使人感覺到他們之間似有一種琢磨不透的關系。
原來,火車上的這位乘客年輕時因別人的經濟問題被牽連入獄,一呆就是7年。出獄后,他以絕望而殘忍的心態擠入“俄羅斯新貴”的行列,成了生活的主人。眼下,他帶著妻子去療養地休養,順便看看他在南方的商店的經營情況。不料,在火車上他意外地遇到曾經審判過他,如今當上了列車員的過去的法官。
曾是法官的列車員奧列格,因為他曾為捍衛法律的公正,執法如山,不徇私情,結果卻毀了自己。他丟掉了在法院的工作,其他單位也不要他,在家坐等挨餓之后,由于好心人的幫助,他才當上了列車員。
如今,兩個人在火車上相遇。也許,原來的法官沒有認出自己曾經嚴判過的人,可是,俄羅斯新貴——乘客卻一眼就認出了曾是法官的列車員。于是,報復的心理油然而生。他要除掉這位鐵心石腸的法官,要讓他為對自己的嚴判付出代價,因為他曾苦苦地要求他輕判,可他就是不予理睬。
不過,隨便處死列車員,乘客覺得便宜了他。于是,他制定了一整套報復的方案。他要讓列車員先體驗人生的最大快樂,然后,再把他送上通往苦難的道路。為實施報復,他不去住高級賓館,而要住在列車員的家。
火車到站,列車員先騎車回家,也許他在思考這個乘客到底是誰,為什么偏要租住他家的房子,所以,車騎得很慢。待他到家,妻子早已做好飯菜在等他。看到他順利歸來,還給自己帶來了一件禮物,妻子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激動得流出了眼淚。吃飯間,他告訴妻子,有一乘客要來他家住,并提到準備給他介紹一份工作。正說話間,客人來了。他們把客人安排住在窄矮的閣樓上。因為條件差,乘客的妻子極為不滿,她不明白為什么丈夫臨時改變主意住在這個遠離海邊的小鎮上來,出于無奈,也只好服從了。
晚上,主、客一起在門前的小花園里燃起篝火。錄音機里播放著音樂,他們在花園里走來走去,一會兒翩翩起舞,一會兒坐下聊天。也許是心緒不佳,乘客回到樓上,對妻子大發脾氣。他要妻子立即離開,不要再來找他。不過,他答應給她一筆錢作為她的生活費。妻子雖然委屈萬分,還是以她的溫柔平息了丈夫的煩躁,這一夜他們相安無事地度過了。
第二天,乘客來到自己的商店查看,詢問經營者魯賓克商店的狀況,因為心存芥蒂,他們話不投機,最后還是以給魯賓克增加收人達到諒解。隨之他向魯賓克打聽他進村時在路上遇見的現在站在窗前的女子的身份。
為使妻子離開他,也許還有其他原因,乘客尾隨女子來到一飯店。倆人相識之后,乘客用半截項鏈同她達成交易,跟她回到她的住處。就在英娜放起音樂,當著乘客的面邊舞邊一件件地脫掉衣報時,乘客的妻子跟蹤而至。看到丈夫的所作所為,妻子賭氣走掉。
乘客追到火車上,挨著車廂尋找。在一個包廂里,看到了妻子。為了得到妻子的諒解,他向妻子講述了過去發生的一切。說明列車員就是過去審判過他的法官。妻子聽后立即明白,他之所以委屈地住在這里,是為了對列車員施行報復。妻子極力相勸,說他如今有妻子,有朋友,有錢,有企業,而且妻子已經懷孕,他們完全可以好好地過日子,根本不需要報復,更不應該向一個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報復。可他就是聽不進去。妻子無奈,只好離開。
乘客與他的忠實朋友,外號叫巴佳的合伙人相見,詢問商店情況,利潤收入,保安狀況。并告訴他,他將介紹一人來當保安。巴佳說明商店治安狀況良好,不需再增加人手。倆人意見不一,有點不快。但是,昔日的感情還是使他們擁抱在一起。不料,乘客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巴佳急忙驅車將他送往醫院搶救。
乘客清醒過來,穿上巴佳的衣服,拿過巴佳的車鑰匙,又去找英娜。這一次他把英娜領到列車員的家,把她塞到正在熟睡的列車員的床上。等一切安排就緒后,自己來到屋外好像是無意間將此事告訴了列車員的妻子阿紐達。就在列車員和英娜干的正起勁的時候,妻子敲門而入,從此埋下列車員和妻子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婚姻破裂。
飯店里,乘客一個人坐在桌后用餐,列車員來了,倆人邊吃邊談。列車員一再感謝乘客,說乘客使他的命運發生了變化,朝著好的方面轉變。乘客則告訴他,15年前因列車員——那時的法官的嚴判他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不過是朝相反的方向轉變:家里的財產被沒收,女兒死了,妻子離去,他自己也被發配到北方的凍土地帶,一呆就是十多年。列車員一再向他解釋,時代就是那樣,他以為自己是在執法,乘客是在犯法。今天,他已被辭退,好不容易才找到列車員這份工作。
回家的路上,乘客告訴巴佳,讓列車員去他的商店當夜間保安,然后,造成商店被偷的假象,再把責任推到列車員身上,這樣,就可以把他送上法庭,也讓他“享受享受”牢獄之苦,嘗嘗凍土地帶的煎熬。而且說好從第二天晚上就讓列車員開始值班。途中,巴佳把乘客帶進一家理發館,并介紹他與理發員麗達相識。走出理發館后,巴佳告訴乘客,他們即將結婚。乘客問及身份證,巴佳告訴他,他用別人的姓辦了一個身份證。
晚上回到住處,乘客看見,列車員用自行車馱著英娜在門前樹木花叢間的小道上兜風。他們臉貼著臉,有說有笑,親密無間。聽他們的談話,他們準備結婚生子,還要把英娜的母親接來同住。騎車騎累了,又雙雙倒在綠茵上,望著天上的星星盡情地憧憬著未來。看到眼前的情景,乘客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悄悄離開,匆匆回到樓上。
海邊蜿蜒的公路上,車子剛剛從拐彎處冒了出來,乘客便讓巴佳朝回開。可是車子已經無法調頭,眼看著已到目的地,乘客告訴巴佳,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待巴佳明白過來,為時已晚,車剛一停下,幾個警察已經圍了上來迅速將巴佳扭住塞進了警車。巴佳被押走時,乘客喊了一聲,他會去救他的。可這只是一句空話。巴佳被帶走之后,乘客自己駕車回城,途中,他再次昏迷,連人帶車一同掉進海里,多虧有人及時發現,他才被救了上來。
醫院里,乘客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前妻前來探望。她蜷縮在椅子上一天一夜,直等到他蘇醒過來。久別重逢,他們似有很多話要說,又不知從何說起。他們回憶起過去的生活,談到孩子病逝的情景,妻子痛苦不已。面對前妻,他十分內疚,他請求前妻原諒,可她就是不能原諒。他知道前妻現在生活窘迫,答應送給她一套兩居室的房子,也算是一點補償。
大飯店里,一桌豐盛的告別晚宴。乘客一人坐在桌后大口大口地吃著,仿佛忘記了醫生的囑咐,不能暴食狂飲。列車員進來,他請列車員和他一起用餐。席間,他告訴列車員,他要上遠路,因為他欠了一大堆的債:巴佳在監獄,妻子懷孕,前妻生活窮困。他的親人都離他而去,他已無法再呆下去。可是,他弄不明白,為什么一個犯了錯誤的人,一個錯判過他的人,曾經把他這個純潔的小伙子、函授大學生、手風琴愛好者送進勞改隊,推進人渣堆,使他變得不再純潔,然而卻成了有錢人的人現在坐在他的面前,而他的親人卻離他而去。本來,他是完全可以把這個人收拾掉的。離別前,他請列車員將上次留下的另一半項鏈轉交給英娜。列車員滿口答應,在離開乘客之際,他再次請求乘客原諒: 因為時代不同,法律不同,而當時他們都很年輕。
列車員離開飯店去找英娜,將半條項鏈轉交給她,告訴她,乘客已經遠去,再也見不到他。他求英娜和他結婚,然后遠離此地。然而,英娜沒有同意。她在得知列車員并沒有商店,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之后便和他分道揚鑣了。
火車在前行,列車員站在車廂的連接處……
【鑒賞】
影片《一個乘客的故事》是導演瓦吉姆·阿勃德拉什托夫和編劇亞歷山大·明達澤在蘇聯解體后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影片除了仍舊以刑事案件為契機展開敘事外,在情節故事和人物設置上都具有明顯的時代色彩,也就是說,與他們以前的作品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影片在1995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銀熊獎,是90年代以來俄羅斯電影在大型國際電影節獲獎的為數不多的影片之一。
一個俄羅斯新貴帶著年輕、漂亮的妻子到南方去療養。火車上無意間發現列車員就是多年前曾將自己判刑入獄的法官,于是,報復之心油然而生,他要除掉這位鐵心石腸的法官,要讓他為對自己的嚴判付出代價,于是,制定了一整套報復方案,要置列車員于死地。
首先,他不再去療養地,而要租住在列車員陳設簡陋、十分擁擠的家里。隨之趕走了正在懷孕的妻子,以免受到干擾。掃除障礙之后,開始了自己的一個個行動方案。他把在大街上偶爾相遇的女子英娜塞到正在熟睡的列車員的床上,并假裝無意間把此事告訴了列車員的妻子,結果列車員被妻子拋棄。第二個報復手段則是先用錢勾引,再栽贓于他。他讓列車員到他的商店當夜間保衛,掙第二份錢。然后再造成商店被盜的假象,把責任推到列車員身上,讓他也享受享受牢獄之苦。不料,他的計劃一一落空,列車員不但沒有受難,反而生活越來越好。英娜的出現,雖使列車員丟了妻子,可他在44歲的年齡第一次感受到性生活的歡快。在商店當保衛,不但沒有落入陷阱,反而掙了一筆,由此打算和英娜結婚生子長期生活下去。乘客本人卻一步步地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他轟走了妻子,與商店的經營者不歡而散,特別是沒有緣由地出賣了與他患難與共、幾次救過他生命的忠實朋友巴佳。他雖然對前妻有內疚之感,憐憫之心,但卻得不到前妻的原諒。在生活的游戲中,他毀掉了一切,也毀掉了自己。嚴重的胃病,再加上他經常犯的昏迷不醒癥,醫生建議他不能暴食狂飲,可他就是不聽。他一次次的在飯店訂餐,一次次地盡情享用,最后在豐盛的筵席上告別了人世。而仇始終也沒有報成。
影片每個情節的建構連接都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而推動劇情發展的動力則是因為過去的一個刑事案件將兩個男人捆在一起的一種秘密的報復與反報復的關系。乘客的每個動作是報復,列車員則依賴乘客的報復手段獲得利益。正是在報復和看似接受報復,然而卻使報復手段每每落空的劇情發展中乘客一步步走向失敗,列車員則一次次取得勝利。不過,劇情發展的大轉彎,即乘客把巴佳送交警察,自己也放棄了繼續向列車員報復的意圖,而選擇了以自殺了結生命的道路總使人感到突然,有點意想不到。
隨著劇情的發展,乘客處處占有優勢,他有錢,有忠實于他的朋友巴佳,所以他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列車員幾乎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要不是好心人的幫忙,他大概連飯也吃不上了。在這種情況下,乘客要置列車員于死地是輕而易舉的事,何況巴佳就曾明確表示要干掉列車員,以保證乘客的生活平靜無擾。那么為什么一個在險而無望的絕境中能險處逢生各方面獲得勝利,另一個卻在最為優越的條件下卻注定要陷人絕境?編劇明達澤對此的解釋是:他在影片中虛構了兩個社會角色,法官與被審判者。他們在不同的社會變換了角色,曾經強有力的人成了無能為力者,而曾經什么都不能的人今天卻變得強大有力。看來,一切都改變了,實際上什么都沒有變。在乘客看來,曾經是“可怕”的人的法官如今依然是“可怕”的人。按明達澤的說法,乘客心里的陰影去不掉,他也就永遠無法取得勝利。
導演阿勃德拉什托夫的解釋也很明確:一、不能施行報復,二、要學會適應環境。
影片為列車員提供了各種生活條件:在列車上為乘客送茶水,同妻子一起生活,同妓女睡覺,看護商店,甚至在餐廳陪乘客吃飯,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根據現有的生活條件,自然而巧妙地適應環境,所以節節得勝。而乘客呢,一旦產生報復心理,就不能以常人的心態對待生活。誠然,他曾經吃過苦,受過難,也是在付出極大的努力和經歷了極大的風險之后才獲得今天的財產和地位,可是他的報復行為已經使他脫離了正常軌道,開始向相反的方向滑去。
影片從他取消與好友巴佳的約會開始。他們約好巴佳到車站來接他,可巴佳到了車站,他卻改變主意不下車了,弄得巴佳莫名其妙。隨后的一個個行動,如租住列車員的房子,趕走妻子,同妓女交易,出賣巴佳等使得他眾叛親離,無論到哪兒,都無法與人和睦相處。而他為報復所作的一個個計劃也都一次次落空,再加上他經常所犯的昏迷不醒癥使他覺得生活無望,只能采取自我了結的辦法。影片說明一個道理:在任何情況下,人都不能進行報復,尤其不能向一個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進行報復,否則將會得到報應。從這一點來說,影片的意義似乎并不是很大,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達澤的作品向來以表現社會問題著稱,他們在前蘇聯時期拍攝的影片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觸及社會的弊病,再加上他們在藝術手法上的獨特處理,因而被觀眾特別是評論界所看重。然而本片在藝術處理上仍然繼承了70~80年代電影的傳統:劇作結構精細,故事發展順暢,緊張激烈的瞬間與輕柔舒緩的諷刺相互交替,剪輯流暢,敘事清晰。
影片涉及了人對環境的適應問題。奧列格在當法官時,公正無私,堅持正義,為維護法律的尊嚴,不徇私情,對尼古拉的請求、申訴,甚至賄賂一概不予考慮,而是按照法律條文把他關進了監獄。正因為他只認死理,他也毀了自己的生活,在變化了的社會,他被趕出了法律界。看來,是社會的變化,個人經歷的磨難,列車員開始學會了生存的本領,學會了應付各種人物,適應各種環境。也許,在火車上,或者在他家里,他已經認出了乘客,意識到乘客要向他報復,但是,他已不再像以前那樣硬碰硬對著干,而是不露聲色,隨和應付。不管乘客向他提出什么要求和建議,他都答應,而且一再對乘客表示感謝,說由于乘客的到來,他的生活有了好的轉變。當乘客告訴他,十多年前由于他這位法官的嚴判,乘客的生活也發生了轉變,而且是朝相反的方向轉變時,他一再表示:時代就是那樣,他也沒有辦法。列車員根據乘客提供的條件,隨機應變,忘我地投入游戲,在乘客的報復中才沒有被毀掉。盡管他丟了妻子,失去情人,但他依然活在人世。乘客卻一步步失敗。本來,根據他現在的生活條件,他完全可以盡情地享受生活,可他卻偏偏選擇了報復的道路,只接受反面教訓,不相信生活的假定性,最終沒能為別人安排好結局,卻為自己選擇了逃避生活的辦法,了結生命。在這一點上,影片似乎又是一個寓言:即在不穩定的社會,存活的惟一方法,就是按照現有的條件和游戲規則作游戲,而在沒有法律的世界中一切都會成為可能。這也許是對俄羅斯現實社會的一種隱喻。
影片在造型處理上保持了導演阿勃德拉什托夫一貫的細膩手法。海邊的小城,房前的小花園,籬笆墻,主人公和巴佳驅車飛馳在其上的沿海公路都再現了俄羅斯南方小城的特點。而列車員傍晚騎車馱著情人在屋前樹間小徑上兜風,盡情享受夜晚星光,憧憬未來的場面又是那么抒情,就連妓女英娜在吸引男人上床時的鏡頭在導演的處理中也顯得那么優美和諧:錄音機播放著音樂,英娜隨著音樂的旋律翩翩起舞,一件件脫掉身上的衣服。而列車員的妻子阿妞達看到丈夫出車歸來給她買的那束鮮花時的驚異表情也使人難以忘記,因為生活窘迫,阿妞達自己在房前種花,到市場上賣花,沒想到丈夫卻給他買來鮮花……
影片對人物類型的選擇極為準確,形象塑造符合影片總的表現手法及風格處理。演員馬科維耶茨基的表演更屬上乘。他以其素有的善于應付環境的特點,以不同的素材積累角色,使得人物與背景相互融合,再次證明他的才華以及獲得聲譽的當之無愧。影片中他臉上那副厚鏡片的深度近視眼鏡使人看不清他的真實內心,始終沒有表情的面孔也仿佛是他已經看透了當今的社會和人生,而在乘客面前所表現的那種感激涕零的神態又道出了一個落泊人在有錢人面前的畏縮心態。不管這是假裝的,還是真心的,表面上卻顯示出一種低人一頭的感覺。只有最后當英娜得知他沒有錢而離他而去時,他悄悄流下的眼淚似乎才是他真實感情的流露。
乘客這一人物類型也符合時代特點。俄羅斯新貴處處自以為是,盛氣凌人。但演員里瓦諾夫的表演則沒有顯出特別之處。倒是巴佳的人物形象及演員別里亞耶夫的表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個從監獄里跑出來的逃犯在影片中是匪徒一類形象。他光禿的腦袋,顯露的金牙,一眼就可看出他的身份。但是,在對待乘客方面他卻有著慈父一般的心腸。他因乘客救過他的命而知恩圖報,幾次救乘客的命,還愿為他赴湯蹈火。與俄羅斯電影中表現匪徒的單一手法相比,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也許是一種新類型。
上一篇:《《羅賓漢:竊賊王子》》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一個穆斯林》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