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峰上的人們》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1 彩色片 132分鐘
埃及米斯爾電影制片廠攝制
編導:阿里·巴德爾罕 攝影:艾哈邁德·薩拉維 主要演員:努爾·謝里夫 (飾艾哈邁德) 蘇阿德·胡斯妮(飾拉婭)
本片獲1982年埃及電影評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主角演員獎
【劇情簡介】
高中畢業生艾哈邁德,長期失業流浪。為生活所迫,走上偷盜之路。一次在一家大商場行盜外國游客時被當場抓住,送交法庭審判,鋃鐺入獄。
三年之后,艾哈邁德刑滿釋放回家,仍然處于失業的困境,但他決心改邪歸正。一次,他在一家大商場發現一個錢包,內裝5000埃鎊的現鈔和一本空頭支票。失主是一家國營進出口公司的老板,結果他把這個錢包原封交還給失主。
失主為了感謝艾哈邁德拾金不昧的行為,決定讓他在自己的公司里做一名職員,不久便得到這位老板的信任,放手讓他去干進出口業務。
當時埃及醫藥市場奇缺麻醉劑,而且海關對進口這種藥品限制很嚴。艾哈邁德的老板已從意大利一家出口商行訂購了一大批麻醉劑。為了能將這批貨弄到手,老板安排艾哈邁德去打通埃及海關這個關節。
艾哈邁德通過一位朋友介紹,結識了海關的一位高級官員,并用重金買通了他,結果使這批走私貨物進入埃及市場。公司老板因此發了一大筆橫財,艾哈邁德也得到了豐厚的實惠。
艾哈邁德在老板的幫助下,自己開了一家藥店,經銷這些走私進來的短缺商品,又從中賺了一大筆錢。此時他交上了一個女朋友拉婭。拉婭是一個活潑、善良而又正直的姑娘,她欽佩艾哈邁德經商的才能,但對他為人處世的虛偽和狡狤感到不滿。后來,當她發現艾哈邁德有走私活動嫌疑時,便漸漸疏遠了他,并把這些情況告訴了她的身為經濟警官的哥哥哈桑。
哈桑早就認識艾哈邁德這個“小扒手”,但不知道他的老板——一個國營公司的總經理竟是一個大走私犯。哈桑懷著維護國家利益的責任感,主動接近他妹妹的男朋友艾哈邁德,了解到他和老板所干的走私活動的蛛絲馬跡,并及時將這些情況報告了自己的上級。
哈桑的上司安排他利用同艾哈邁德的關系,打入海關內部。通過他一番努力,終于掌握了那個海關官員正在同艾哈邁德及其老板進行新的走私活動的一些線索。
當這幫國家的蛀蟲發了一筆新的走私橫財,在一家高級飯店里大肆揮霍時,被哈桑帶領的警察當場抓捕歸案。
艾哈邁德再次入監。他的朋友拉婭毅然同他斷絕了關系,使他落得個身敗名裂,雞飛蛋打的可悲下場。艾哈邁德和他的老板及其走私同伙終于從發國家“開放財”的“頂峰”上摔下來,受到國法的懲處。
【鑒賞】
《頂峰上的人們》取材于埃及大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納吉布·馬哈福茲的一部短篇小說,由導演阿里·巴德爾罕改編成電影。故事描述一個當過小偷的青年與一位國營進出口貿易公司總經理合伙進行走私活動,將一位海關職員拉下水,發了走私橫財。當處于登峰造極之時,這些人的犯罪活動被揭露,受到國家法律的懲處。
進入80年代后,埃及對西方世界實行全方位開放。隨之,埃及國內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團伙走私,經濟犯罪,政府官員以權謀私,大發“開放財”,盜竊和走私國家文物,娼妓滋生,社會流氓為非作歹等社會問題日漸突出。但埃及政府對于這些問題處理和解決得不得力,社會輿論反映強烈。
埃及新一代電影工作者以憂國憂民之心,將他們的攝影機瞄準這些社會問題,拍出了一些現實性很強的電影作品。青年導演阿里·巴德爾罕的《頂峰上的人們》,就是其中一部出色的代表作。
《頂峰上的人們》一片所以出名,其原因之一是它取材于埃及最負盛名的大作家納吉布·馬哈福茲的一部應時的現實題材的小說。馬哈福茲是埃及現代文學史上一流的現實主義小說作家,也是埃及最著名的電影文學作家。他發表過40多部膾炙人口的小說作品,以及10多部電影小說或電影劇本。并因此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于1980年發表的這部同名短篇小說,針砭時弊、現實意義很強,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反響。
導演阿里·巴德爾罕及時抓住了這位大作家的這部應時之作,對其進行了成功的改編,影片突出了走私與反走私的斗爭,并對國家的開放政策中存在的弊病和公職人員以權謀私、行賄受賄行為進行了批判。這樣,當這部影片拍成后送交國家電影部門審查時受到了批評,迫使導演不得不對其中的一些內容作低調處理。但即使這樣,它仍不失為一部出色的現實主義電影作品。
影片的紀實性較強。它對全面開放后的埃及城市的社會面貌作了真實、生動的描寫。新的一座座現代化大飯店,拔地而起。具有各種膚色、不同打扮的商賈和游客,出入各大飯店,參觀大金字塔。街面上,擺滿了大小攤位,叫賣著琳瑯滿目的旅游紀念品。入夜之后,各大飯店燈火輝煌,大門外或沙龍里,站著和坐著一幫一幫打扮妖艷的少女,她們穿著黑色的超短裙和袒露出白皙乳溝的T恤衫,對出入的客人頻送秋波,或者死纏著客人不放。在這種混沌的氛圍中,影片的男主角艾哈邁德跟著他的老板活躍在電影畫面之中,使影片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氣息。
影片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不論是反面角色艾哈邁德和他的老板,還是正面角色哈桑和拉婭,都作了精心的藝術刻畫。艾哈邁德的虛榮和對老板的百般獻媚的奴才相; 老板的貪欲無度和詭計多端的奸商嘴臉; 警官哈桑的一身正氣;以及拉婭的純潔活潑和善良形象,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令觀眾愛憎分明。
導演運用生動豐富的現代電影語言,對影片中主要人物犯罪時的心理活動作了深層次的剖析和描寫。主犯作為國家干部、國營公司的總經理,他知法犯法,十分心虛和恐懼,但金錢的魔力唆使和推動他去冒犯國法。他的心情十分矛盾,內心曾有復雜的獨白。他的助手和犯罪同伙艾哈邁德,自幼偷盜,出獄后,在失業的困惑中,得到公司老板的收容和信任,因而對他感恩戴德,惟命是從。這時的艾哈邁德已經蔑視小偷小摸的做法,他已變得野心勃勃,一心發大財,以滿足個人膨脹的私欲:買房子、開商店、交朋友、嫖女人。影片對老板犯罪時的矛盾心理和艾哈邁德“發財”時的得意忘形,均作出真實、生動的刻畫和描繪。
70年代埃及的兩位電影紅星努爾·謝里夫和蘇阿德·胡斯妮,以其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兩個具有不同性格和氣質的開放時代青年人的典型藝術形象,從而摘取了翌年埃及電影評獎最佳男女演員的桂冠。
這部影片的編導阿里·巴德爾罕是埃及老一代著名電影導演艾哈邁德·巴德爾罕的兒子,也是70年代以來埃及電影界“青年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60年代末,這位小巴德爾罕從開羅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他繼承了其父的藝術事業進行電影創作。老巴德爾罕電影作品的特點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而小巴德爾罕在使影片更加貼近生活的現實主義道路上,比他的父親更前進了一步。這一點,也正是埃及“青年電影運動”的一個主導方向。
阿里·巴德爾罕于1973年拍出了反映埃及老一代人愛情和婚姻傳統的長故事片《往日的愛情》。該片受他父親的藝術風格的影響,具有抒情浪漫主義的特色。到了70年代后半期,受“青年電影運動”思潮的推動,他的電影視角瞄準了國家政治和社會現實,先后拍出了著名的政治片《咖啡館》和社會片《夏菲葛和穆泰瓦利》,并讓他的新婚的妻子、電影紅星胡斯妮在這兩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這一次胡斯妮在這部現實性更強的影片中扮演了女主角。加上另一位電影紅星努爾·謝里夫的加盟領銜主演,大大提高了這部影片的“明星效應”。
《頂峰上的人們》于1981年拍成后,在開羅連續公映了三個多月,受到各層次觀眾的熱烈歡迎,被埃及新聞界評為“80年代埃及銀幕上的最佳報告文學”。
上一篇:《霧碼頭》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饑餓海峽》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