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式的結婚》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4 彩色片 95分鐘
意大利夏姆皮翁影片公司/法國協和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維多里奧·德·西卡 編劇:雷納托·卡斯泰拉尼 托尼諾·圭拉(根據埃杜阿多·德·菲利波的喜劇改編) 攝影:杰拉爾迪 主要演員:索菲婭·羅蘭(飾費魯美娜) 馬爾切洛·馬斯特洛亞尼(飾多米尼科·索里安諾)
【劇情簡介】
多米尼科·索里安諾是一個殷實的糖果商的兒子。二次大戰結束的前夕,在一次空襲中,多米尼科救了美麗的少女費魯美娜。戰后,兩人邂逅相遇,墜入了愛情的長河。
多米尼科是有婦之夫。他另外租賃了一套房子,跟費魯美娜同居。費魯美娜一直用心服侍他。她心里始終懷著一個希望,期待有朝一日成為他的妻子。可25年過去了,多米尼科對她日漸冷淡,因為他嫌棄費魯美娜沒有文化,又當過妓女,何況他現在又有了新歡。這是一個在酒吧當出納的年輕美貌的姑娘狄安娜。
費魯美娜是個聰明的女人。她心生一計,假裝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她請來神甫,表示她離開人世前的最后一個愿望是和多米尼科結為正式夫妻。
多米尼科前來看望費魯美娜,以探明虛實。他瞧見費魯美娜臉色蠟黃,氣息奄奄,確信她活不長久了,不免暗暗慶幸。多米尼科爽快地答應了同費魯美娜舉行婚禮的最后要求。
神甫為多米尼科和病榻上的費魯美娜主持了簡單的結婚儀式。神甫離開后,多米尼科去隔壁房間打電話給狄安娜通報情況。費魯美娜立即從床上跳了起來,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多米尼科面前,得意洋洋地宣稱,他們是正式夫妻了。
多米尼科恍然大悟,中了費魯美娜精心設計的圈套。他怒氣沖沖地說,他決不承認這樁婚事,這是卑鄙的騙局,并威脅要把費魯美娜趕出家門。可費魯美娜針鋒相對地說,她如今已是他的合法妻子,誰也無權把她趕走。
多米尼科見硬的不行,便想用金錢來軟化她,心想費魯美娜無非是為了敲詐他,便爽快地表示愿意付給她一大筆線,讓她日后一個人舒舒服服地過日子。誰知費魯美娜并不領情,反倒說,她一點兒也不稀罕金錢,她有三個孩子,一直托別人撫養,現在都已長大成人,她唯一的愿望就是把他們接回家來,和父母親一起生活,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
多米尼科聽到這一席話,真是如雷轟頂,不知所措,便向她追究事情的來龍去脈。費魯美娜追述25年前,她懷了第一個孩子,妓院的女伴都勸她打胎。但是,為了孩子,她拒絕了,而寧愿忍受因此遭遇的種種痛苦。她后來還拒絕過一個年輕人的追求,因為她一心盼望同多米尼科結婚,可他的妻子去世以后,他卻絲毫不理解費魯美娜的心情,反倒去跟外表漂亮卻內心勢利的狄安娜打得火熱。
費魯美娜寸步不讓,說她要孩子們知道全部真情,知道誰是他們的母親,誰是他們的父親,讓他們也姓索里安諾。果然,費魯美娜馬上分別通知三個孩子,叫他們回到她身邊來。
多米尼科無計可施,只好訴諸法律。他登門向律師求援。律師向他介紹有關法律第一百二十二條:“如有一方因被強迫和受欺騙而同意締結婚約,則受害一方可解除婚姻。”既然多米尼科跟費魯美娜之間的婚姻是在她將要死亡的情況下締結的,如果她死了,她就是名符其實的多米尼科的妻子了;可現在她沒有死,那末,婚姻便屬無效,理當解除。
費魯美娜在法律面前碰了壁,心里難受極了。她把三個孩子叫到跟前,向他們講述自己的經歷,她為了孩子和家庭,犧牲了一輩子。三個孩子聽了母親的回憶,激動不已,都表示從此要和母親生活在一起。
費魯美娜又告訴多米尼科,既然他執意不肯履行婚約,他盡可按照法律辦事,解除合法的夫妻關系。但她又告訴他,這三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是他的親生兒子。多米尼科大驚失色,但在事實面前又不能不確信這是真的。
費魯美娜和孩子們一起離開了。多米尼科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他見不到費魯美娜,內心更覺惆悵和愧疚。他理解了費魯美娜為他所做的一切犧牲;他也明白,離開了費魯美娜,他是沒有法子生活的。
一天,多米尼科終于見到了費魯美娜。他向她傾訴了自己的感情,懇請她回到自己身邊。在他一再懇求下,費魯美娜同意與他結為夫婦。但是,當多米尼科詢問,三個孩子中誰是他的親生兒子時,費魯美娜拒絕回答,只說這三個孩子都是他們的兒子,一樣的親骨肉。多米尼科和費魯美娜在三個孩子的簇擁下,高高興興地在教堂舉行了婚禮。
【鑒賞】
由德·西卡執導、索菲婭·羅蘭和馬爾切洛·馬斯特洛亞尼聯袂主演的這部影片,是根據德·菲利波的那不勒斯方言喜劇《費魯美娜·瑪爾圖拉諾》改編的。
埃杜阿多·德·菲利波系20世紀意大利戲劇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集編、導、演于一身,用那不勒斯方言創作和演出了許多喜劇,表現那不勒斯的風情世態,普通的那不勒斯人的喜怒哀樂。
影片的編導把原作《費魯美娜·瑪爾圖拉諾》改名為《意大利式的結婚》,一是為了把這出由女主角挑大梁的戲,改為男女主人公并重的演出,適應索菲婭·羅蘭和馬斯特洛亞尼兩位影壇巨星聯手共演,獲取最佳效應的需要;二是出于導演德·西卡藝術再創作的需要。德·西卡舍棄了原作中以費魯美娜的個人遭際為中心編織情節的路子,而集中筆墨,圍繞他們之間的“結婚”這一主導線索,展開巧妙的構思,進行深層次的倫理、文化探討。因此,影片的編導,既大體上保留了德·菲利波原作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又強化了倫理的探究和心理的刻畫,使喜劇更多地具有了正劇的品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戲劇效果。
影片末尾,多米尼科詢問三個孩子中究竟誰是他的親生兒子一場戲,把戲劇沖突引向了高潮,含意深沉。這個情節,使人聯想到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前驅薄伽丘《十日談》中的一個著名故事。薄伽丘在《十日談》第一天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窮兵黷武的巴比倫的蘇丹,國庫空虛,他為了向猶太富翁麥啟德籌借巨款,便設下圈套,問他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這三者中,到底哪一種才算是正宗的?麥啟德于是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位大富翁,膝下有三個兒子,按照祖訓,誰得到作為傳家之寶的一只大戒指,誰便是一家之主,可他對三個兒子一樣鐘愛,無所厚薄。后來,他讓工匠打了另外兩只戒指,跟原來的一般無二。他把這三只戒指分給了三個兒子。這樣,在老人去世以后,三個兒子中誰能成為家長,始終成為懸案。麥啟德講了這則故事,得以躲過了蘇丹設下的圈套。薄伽丘借用這個故事,則是為了闡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歌頌人的聰明才智,說明如同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同樣有價值,都是正宗一樣,人與人之間不應互相仇視,而要彼此仁愛,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
德國大作家萊辛在詩劇《智者納旦》中采擷了這個著名的三個戒指的故事,以宣揚啟蒙主義運動的寬容和博愛的理想。
德·菲利波作為當代意大利民族戲劇的杰出代表,其創作思想同意大利人文主義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德·西卡則保留了德·菲利波原作中從薄伽丘三個戒指的故事衍化而來的情節,予以一波三折的精心刻畫。費魯美娜召來三個兒子,并告訴多米尼科,他們當中有一個是他的親生兒子。這一消息如晴天霹靂,給正洋洋自得的多米尼科以第一次巨大的精神沖擊。他亂了方寸,再也無法平靜下來。這一沖擊,無疑是為他后來的思想轉折張本。當他打算同費魯美娜和好,結為夫婦,詢問三個兒子中誰是他親生的兒子,費魯美娜婉言拒絕,只是說,這三個孩子都是他們的兒子,一樣的是親骨肉。費魯美娜的這番話,樸素平常,擲地有聲。每一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都享有平等的權利,都要維護自己的尊嚴的人文思想,在這兒閃射出熠熠光輝;資產階級的倫理道德在它面前自慚形穢,節節敗退。
影片的編導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先輩藝術家的人文主義傳統,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了張揚。不管人的出身和社會地位的高貴與低賤,人與人之間應當建立平等、和諧的兄弟關系的人文主義理想,在當今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里,仍然顯示出了它的崇高性和現實性。它戰勝了金錢的力量和利己的欲念,具有蕩滌人的精神世界的污濁,凈化人的靈魂的功力。這樣,在影片的尾聲中精巧而自然地鋪敘的這一情節,堪稱畫龍點睛之筆,頗能振聾發聵。
上一篇:《戀人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我們曾如此相愛》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