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如此相愛》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4 彩色片 110分鐘
意大利第安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埃托萊·斯科拉 編劇:阿杰·斯卡爾佩利 埃托萊·斯科拉 攝影:克勞迪奧·切利勞 主要演員:尼諾·曼弗萊迪(飾安東尼奧) 維多里奧·迦斯曼(飾賈尼) 斯苔伐妮婭·桑德雷利(飾盧恰娜) 斯代法諾·弗洛萊斯(飾尼科拉)
本片獲197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
【劇情簡介】
安東尼奧、賈尼和尼科拉三人是反法西斯戰爭時的戰友。戰后,安東尼奧恢復了戰前的職業,在羅馬的一家醫院里當普通護理員;賈尼當了律師;尼科拉則當上了中學教師。
一天,安東尼奧在醫院里遇見了一位年輕的姑娘盧恰娜,即對她產生了愛慕之心。盧恰娜聰穎美麗,富于幻想,一心想當個電影演員;安東尼奧只知踏踏實實地工作和積極參加意共黨支部的活動,對藝術似乎一竅不通。但為了親近盧恰娜,就陪她看戲,還裝作十分內行的樣子,為此鬧出了不少笑話。
一次,三個戰友聚會,盧恰娜也被請來。久別重逢,三人十分親熱。他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回憶起過去一起戰斗時的情景,同時也興奮地暢談未來。賈尼談笑風生,他那英俊的外貌和瀟灑的舉止令盧恰娜傾倒;同樣盧恰娜的美貌也使賈尼深懷好感。不久,兩人不顧安東尼奧的關系而相愛了,并準備結婚。結婚前夕,他倆帶著內疚的心情,把他們即將舉行婚禮的事,告訴了安東尼奧。安東尼奧聽后十分難受,把賈尼臭罵了一通。
賈尼為了一樁訴訟案來到了企業家侯爵愛里德的家。侯爵的女兒立即喜歡上了賈尼,便要父親聘他為家庭律師。賈尼羨慕侯爵家的財產,不僅同意做他家的律師,還接受了侯爵女兒的愛情。他拋棄了盧恰娜,轉而同侯爵的女兒成了婚。盧恰娜經不起這一打擊,吞服了大量安眠藥,幸被房東及時發現,送往醫院搶救。安東尼奧和尼科拉在醫院輪流守護。安東尼奧仍懷著深情,寬慰盧恰娜。
在一次有關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討論會上,尼科拉慷慨激昂,極力贊揚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城市》、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等新現實主義影片,但卻被校方以“言論過激,不宜教學”的罪名開除,從此他便消沉下去。他悄悄地離開了妻子和兒子,獨自住在羅馬的一間簡陋的房子里,以寫影評為生。
盧恰娜終于在某電影公司當上了群眾演員。迫于生活,她同群眾演員的負責人同居,并有了個兒子。
一天,盧恰娜帶著孩子在公園里散步,同安東尼奧邂逅。當安東尼奧了解到盧恰娜已同那個群眾演員負責人分手,現在生活得并不幸福時,再一次對她表示了關懷,并把埋藏在心中的感情向她吐露。終于,兩人建立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小家庭。
賈尼飛黃騰達,精心替岳父掌管家業,已是萬貫家產的繼承人。但他的精神生活并不幸福:同昏庸的老岳父經常吵架;同妻子的感情瀕于破裂;同子女的關系日益疏遠。
20年后的一天,三位老友重聚,盧恰娜以及她和安東尼奧的三個孩子也在場。他們一起唱歌、談笑,似乎都很快樂。突然,尼科拉抱頭痛哭起來;他到現在還是只身一人,也沒有固定的工作。安東尼奧現身說法,勸他不要終日沉湎于幻想之中,要面對現實,生活得實在些。看到安東尼奧和盧恰娜一家生活得很幸福,賈尼若有所思地低下了頭。他乘人不注意時,悄悄地離開了他們。
【鑒賞】
影片作者顯然力圖通過這三個親密戰友和姑娘盧恰娜的生活經歷,他們的交往,以及他們在生活中的歡樂與痛苦,展示出70年代意大利的社會風貌。自60年代初開始,經歷了所謂的“經濟奇跡”后,意大利社會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工業增長,經濟實力逐步雄厚,這就促使文化以及其他觀念形態出現了相應變化。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階級分化,貧富對立劇烈,而觀念形態的變化又促使人們變更原有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影片《我們曾如此相愛》正是通過人物性格的發展和他們心態的展示來反映這種變化過程的。
影片的主人公之一安東尼奧原是一個普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與尼科拉、賈尼一起參加反法西斯游擊隊,并肩作戰于叢林、雪野;戰后,他又當上一名普通護理員。在意大利醫院中,這是地位較低的一項工種,比女護士的待遇還低下,與他的舊時戰友尼科拉和賈尼戰后的社會地位簡直無法相比。但是,安東尼奧在生活中有兩個支撐點:一是對愛情和幸福家庭的憧憬;二是為意大利共產黨社會綱領的實施而奮斗。影片讓人們看到安東尼奧一直是在勤勤懇懇、老老實實地工作,當自己的愛情遭到挫折, 自己心愛的姑娘盧恰娜隨他人而去,破滅了他對幸福的憧憬時,他便轉而去尋找意大利共產黨,把參加黨支部各種活動作為彌補其失落感的手段。從某種角度看,安東尼奧的性格在意大利勞動者階層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尼科拉是一個知識分子。作為中學教員,他信任他自己超過他對任何政治團體的信任。他以其自由主義思想確信,在意大利這樣的社會中,他可以自由地發表個人的思想觀點。但是,他絕對沒有想到,當他在談論意大利電影時,僅僅是由于贊揚了《羅馬,不設防城市》和《偷自行車的人》就被校方以“言論過激,不宜教學”的罪名開除了。眾所周知,影片《羅馬,不設防城市》只是在追憶、頌揚羅馬居民在二次大戰期間的反法西斯主義的英勇精神;《偷自行車的人》也只是客觀地揭示了戰后意大利的貧困景象。使尼科拉困惑不解的是,這兩部曾給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帶來榮譽的影片何以會成為“不宜教學”這一罪名的依據?如果人們記得,這兩部影片尤其是《偷自行車的人》,在40年代末最初上映時,曾遭到意大利右翼勢力的攻擊,被指摘為“抹黑了意大利社會”,那么,就不難看出影片中所提到的校方的觀點只能是30年前的右翼勢力所持觀點的再現或延續。尼科拉作為中小知識分子,性格上有其軟弱一面,經此沉重打擊,便陷入悲觀頹喪。
賈尼則是另一類型人物。在三個戰友中,他是唯一能“適應”時代潮流的人。他以一種實用主義的基本觀點,為了個人利益,不惜以愛情為手段,趨炎附勢,左右逢源,最后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從表面上看,他似乎應該滿足了。但是影片作者卻有意識地通過賈尼的家庭生活向觀眾暗示: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并不能消滅精神上的貧困,也無法避免道德上的淪落,當他與出身權貴的妻子感情瀕于破裂,與兒女失和時,他實際上已淪為一個孤獨的人了。
正是通過這三個人物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經歷,影片作者向觀眾揭示了:在70年代的意大利,不同階層的人似乎都在尋找自己的生活目的。當初他們并肩作戰是為了消滅法西斯,可如今又是為了什么?他們所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又如何去達到目的?影片作者實際上是在表明: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尋求自我的價值,卻都沒有能找到與自我的價值相適應的生活目的,即便像安東尼奧這樣的人,他也只是把共產黨的支部視為慰藉自己精神痛苦和失落感的處所。影片始終沒有以一定的筆墨去表現共產黨的綱領和為實現這個綱領而進行的戰斗,曾經是鼓舞、激勵安東尼奧更好生活并使之成為終生目標的觸發劑,這并不是偶然的疏忽。
影片《我們曾如此相愛》沒有慣見于傳統電影中那種曲折、緊張和跌宕的情節變化,它采取的是當時在歐洲電影中頗為流行的“開放式結構”,即在幾條敘事線索上表現人物之間的思想沖突和人物的自我思想斗爭,并以此作為推動劇情發展的動力。影片作者力求賦予人物以濃厚的生活色彩,但并不排斥戲劇沖突。以盧恰娜為例,她是一個普通的意大利姑娘,并沒有什么明確、崇高的生活目標,她只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對于究竟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并不清楚。當她與賈尼相識并墜入情網后,她可以毫無顧忌地拋棄曾與她相愛的忠厚老實的安東尼奧;可是,當賈尼為了高攀豪門而背棄她時,她追悔莫及,為了生計又不得不與她所不愛的人同居。最后她得到了安東尼奧的諒解,她是經歷了一番痛苦而激烈的斗爭才回到安東尼奧的生活中的。
埃托萊·斯科拉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1954年起進入電影界,先是從事編劇,后改任導演。他常賦予他執導的影片以幽默和辛酸的色彩。1964年后,他為當代“意大利式喜劇學派”的形成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的喜劇片一般都不靠外在的夸張動作或廉價的“噱頭”去引人發笑。他往往能比較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中原有的喜劇或悲喜劇因素,使觀眾在笑聲中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我們曾如此相愛》被歐洲評論界視為一部悲喜劇的力作并不是偶然的,正如某些影評所指出的,人們在發笑之余會提出“整個社會應走什么道路”的問題。無疑,埃托萊·斯科拉是無法提出解答這個問題的方案的,但他能使觀眾感到這樣一個問題的存在,已經算是完成自己的創作任務了。
上一篇:《意大利式的結婚》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我是越獄犯》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