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瓦普察洛夫·春天》經典詩文賞析
早晨剛剛降臨大地,
松林里就有白鴿喃喃細語。
它們歡騰雀躍,
把銀色的羽毛抖落在草地。
我的心啊
是多么的歡樂暢快,
就象長上一對翅膀,
翩然飛翔在云際。
初升的太陽
給松林灑一片朝暉,
我把明亮的眼睛
微閉。
當我合起雙眼——
明媚的春日
又將把我
親吻偎依。
鳥兒自由地翱翔,它們的歌聲
嘹亮清脆
廣闊的天空,任它們盤旋翻飛。
它們的歌中,有一首激動人心的
頌詩,
我們明天將帶著它
去迎接金色的朝暉。
(馮春 譯)
詩如其人。
事實上,作為革命家、保加利亞工人黨領袖、詩人瓦普察洛夫戰斗的一生,可以看作一首充滿革命激情的詩,一束獻給苦難祖國的鮮花。我們鑒賞瓦普察洛夫的詩,首先要了解他的革命情操,從這點出發,便不難尋到他詩的真意,不難感受他氣宇軒昂、磊落正大的胸懷,也就不難理喻他文字形象之外的別有所指。
這是一把鑰匙。
二十世紀初期,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的硝煙暫時停歇,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希臘等雖從土耳其長期奴役的枷鎖下擺脫了出來,但帝國主義仍利用沙文主義情緒,在各戰勝國之間挑撥離間,煽動民族仇恨。戰火又重新燃起。保加利亞資產階級政權乘戰爭之機大發橫財,政府加緊壓迫剝削、橫征暴斂,階級斗爭急劇尖銳化,反抗怒火遍地燃燒。
瓦普察洛夫就在如此深重的民族仇恨中誕生,戰爭給他的童年蒙上了傷感的色彩。
早在航海學校實習期間, 由于廣泛接觸具有革命思想的海員,他就產生了激進的情緒。迫于生活而流浪于中東各地的瓦普察洛夫,在殖民地人民的苦難中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他渴望祖國獲得自由,渴望自己的同胞能成為國家的主人。了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他在詩里以較多篇幅所詠唱的春天的含義了。
在瓦普察洛夫留下的詩篇中,以“春天”為題的就有好幾首,他常在春天的命題下以首句詩來區別它們。本詩約寫成于一九三九年。那時詩人已參加了保加利亞工人黨,常領導工人們參加罷工斗爭。
充滿苦難的大好河山剛從曙光里醒來,但盎然的生氣已在各個方面顯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連呢喃的白鴿(白鴿無疑是和平生活的象征表象)在燦爛的晨光里感染得活潑非凡,而詩人更以生動的畫筆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 白鴿,銀灰色的羽毛, 草地無疑是碧綠的……羽毛的抖落, 是“歡騰雀躍”的明寫。對自由的渴望,對明天的信心, 自然而然使詩人的歡快如插上翅膀的遐想,在云間飛翔。也許在黑暗里過久的探尋,穿過漫漫沼澤后,驟見希望之光,不得不把雙目微閉,面對朝陽給松林鍍上的金光。在心理上說微閉雙目也是接受光明的準備。四周萌發的氣息己將春天必然來到的信息傳給詩人。明媚的春日如情人一樣把詩人緊摟、抱吻。眾多的歌聲里,有一首激動人心的頌詩,這頌詩難道不就是詩人和詩人一樣的革命志士用鮮血用生命譜寫的樂章嗎?在祖國解放之前他們就是滿懷信心地吟唱著它“去迎接金色的朝暉”的。
瓦普察洛夫的詩明快、激越,調子高昂,如戰鼓,如號角,讀者常被他對革命的必勝信心和強烈的號召力所撼動。他的詩決無語言上的礙滯,由于他熱情澎湃,鼓動性強,詩讀起來也不會覺得干枯、乏味。
瓦普察洛夫的詩遵循了現實主義傳統,和革命浪漫主義的抒情成分作了很好的揉合。
(柳易冰)
上一篇:〔美國〕默溫《日出時尋蘑菇》賞析
下一篇:〔捷克〕塞弗爾特《春天的眩暈》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