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貝里曼·夢歌一二七》經典詩文賞析
又一次,朋友的死訊使他驚呆
又一次,朋友的死訊使他驚呆,
內心如冰——女兒得了頭獎——
妻子朝他橫眉怒視——
好象這是兒童世界的盛大節日。
據稱朋友死于自殺。
這消息就象懸掛著一串東西
比亨利的冷感和損失都長得多,
比他寫給寡婦的那封
“關于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的信還長。
所有的靈魂
今夜都會聚集到這無望的塵埃之上,
好象一群活靈靈的幽魂
在無可奈何的痛苦中吼叫
他們不在乎,他們受得住
將要發生的任何事物。
我的眼光和靈魂一齊被拋出去,
停不住,這些靈魂中有一個
沒有死亡,卻拒絕回家……
(趙瓊 島子 譯)
苦悶、危機,是約翰·貝里曼的一貫主題。他的早期詩作以嫻熟的詩藝、理智的思索和客觀的語調陳述時代的苦悶和危機。從《向布雷茲特里特夫人致敬》起這時代的苦悶和危機轉向了個人的和靈魂的苦悶和危機,而在其后的三百八十五首《夢歌》中,個人的靈魂的苦悶和危機在所托亨利的命運中達到了極端,終于導致了貝里曼為死亡所顛覆。
在貝里曼苦悶和危機的靈魂中,始終籠罩著死亡的陰影。在《夢歌》中他借亨利(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美國人”)之口哀悼悲嘆過許多人的死亡,如羅捷克、弗羅斯特、賈雷爾以及貝里曼瘋狂崇拜的施瓦茨的死。這個陰影最早開始于十一歲時他父親當著他的面用手槍自殺的情景。而貝里曼作為一個自認為有過失的天主教徒,覺得自己仿佛被亡父遺棄,因而死亡,便是他尋求精神依靠的唯一的一個通道,在《夢歌》七六“亨利的懺悔”中他寫道:“在死亡的安詳中我加入了我父親的行列,/他留給我的竟是如此漫長的痛苦?!?br>
在這首《夢歌》里,詩人用“第三人稱”敘述了一個朋友的死訊對“亨利”靈魂的巨大震動。朋友的死訊使他驚呆,使他覺得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女兒得了頭獎仍使她內心如冰,妻子的橫眉怒視使詩人覺得她以為這是兒童世界的盛大節日。詩人以朋友自殺的消息“象懸掛著一串東西”和兩個反襯的長度來暗示這消息帶給亨利靈魂的經久不息的創痛。
所有受傷的靈魂“今夜都聚集到這無望的塵埃之上,/好象一群活靈靈的幽魂”,他們在無可奈何的痛苦中吼叫,他們絕望地面對一切。這里詩人突然轉回第一人稱,使自己絕望的目光和靈魂與這些幽魂一起出走,身不由己地跟著他們飄流,雖不曾與他們一同死去,卻拒絕回家。一種無所寄托的孤獨,一種無家可歸的徬徨,一種無聲的吶喊……這,便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情緒,也正是失魂落魄的現代人在一片文明的風景中的病樹般的真實形象和詩人深刻的內心危機。
(李震)
上一篇:〔瑞典〕馬丁松《月亮詩》賞析
下一篇:〔美國〕休士《夢的變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