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畫彌勒上生幀贊并序》原文與賞析
南贍部洲大唐國東都城長壽寺大苾蒭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人,與優婆塞士良、惟儉等八十人,以大和八年夏,受八戒,修十善,設法供,舍凈財,畫兜率陀天宮彌勒上生內眾一鋪,眷屬圍繞,相好莊嚴。于是嵩等曲躬合掌,焚香作禮,發大誓愿,愿生內宮,劫劫生生,親近供養。按本經云,可以除九十九億劫生死之罪也。有彌勒弟子樂天同是愿,遇是緣,爾時稽首,當來下生慈氏世界足下,致敬無量,而說贊曰:
百四十心,合為一誠。
百四十口,發同一聲。
仰慈氏形,稱慈氏名。
愿我來世,一時上生。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63歲的白居易在洛陽道履里府弟已經閑居了五年多時間。5六年前,面對當朝政治腐敗、宦途險惡的嚴酷現實,他終于悟到 “人間禍福實難料,世上風波老不禁。萬一差池似前事,又應追悔不抽簪” 的道理,決計激流勇退。自此他自視為閑云野鶴,飲酒賦詩,觴詠弦歌,游山觀景,悠哉游哉,自尋其樂,企圖以此作為對他在人生重大轉變過程中所產生的若悶感與失落感的心理平衡方式。過去,他對道家內丹、佛家禪定抱有相當程度的興趣。現在,他傾心于大乘佛教的兜率凈土信仰,以至于說: “海山不是我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其宗教感情較前更為濃厚。因此,當城中的和尚居士集資捐繪彌勒上生圖時,他適逢其會,欣然命筆,寫下了這篇短文。
所謂“彌勒上生”,是指彌勒由人間寂滅而上生于欲界六天中第四層兜率(原文稱兜率陀,意同》天宮的種種事情。根據稱述彌勒神跡的本經《彌勒上生經》及有關佛典記載,他生于南天竺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早年從佛修道,后來回到家中本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周身帶著像一千個太陽洞照世界的燦爛光輝,上生到兜率凈土,成為將在未來繼承佛位的“補處菩薩”,被稱為未來佛。彌勒在兜率凈土演說佛典,神妙無比。聽道者只要發有愿念,便可立即實現。塵世之人只要持戒修行,禱念佛號,便可死后超生于兜率凈土。題目及序文中提到的彌勒上生圖,應當便是依照上述某些內容畫成的。而且,所畫彌勒應當是頭帶寶冠,身著天衣,披著瓔珞的菩薩形象,這與現今在寺院中通常見到的彌勒佛,即那位袒懷凸肚,箕踞而坐,笑口常開的胖大和尚形象相比,可以說是毫無共同之處。
本篇的序文只有4句話。作者即事命篇,開門見山,不雕不琢,一氣呵成地寫下去,有多少事,說多少話,話說完了,序文終結。
序文第一句是在內容和含義上蘊涵特別豐富的句子?!澳腺牪恐蕖?,是佛經中所講的四大部洲之一,以盛產“贍部”樹而得名。據說位于須彌山南面咸海里,一般指我們生活現實世界。文章開頭,為什么要首標“南贍部洲”呢?這是因為:本文重點不在記事在發愿,而發愿之辭是講給高居于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聽的,講清地點,可能便于超度吧。“八戒”,指佛教齋戒的要求,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高廣華麗之床,不裝飾打扮及觀聽歌舞,不食非時食(即正午過后不吃飯)。其中,前七項為戒,后一項為齋?!笆啤?,指佛教的基本道德信條。其中,屬于身業者三: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屬于口業者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屬于意業者三:不貪欲,不瞋恙,不邪見。持戒修善,這是佛教對其信徒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凈土信仰中,舍此二條,凈土難登,不持戒,不修善,即使磕頭念佛,也是不靈的。因此之故,作者必將此二條置于眾和尚居士(音譯即本文之大苾蒭、優婆塞,苾蒭又譯比丘)所做禮佛求佛諸事的首位??傆^首句,作者以極為簡凈扼要的語句,不僅講明了記事的地點、人物、時間,而且把所記事及其情勢的輕重緩急,全部有條有理地概括進去,其語言濃縮程度,可以說是無以復加。
承上句,眾和尚居士的行為既然是符合超度件條的,那么,作者接下來便用第二句話順著理勢代他們向彌勒菩薩轉述所發大誓愿?!皟葘m”的解釋:兜率天有內院外院,外院為天人欲樂處,功果還不算高;內院為彌勒之凈土,樂妙勝于外院。內院又有叫作“高幢”的天宮,是彌勒講經的處所。故內宮即內院天宮。點明“愿生內宮”,一則表明眾人希望得到彌勒凈土的高功果,一則在情理和語氣上可與下文“親近供養”相呼應。第三句“本經”二字,指《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各不同譯本之總和。“可以除九十九億劫生死之罪也”,這句話似乎缺少前半句話,實則是承上而言,以上二句話的總概念為前半句話,意為據本經的說法,持戒、修善、設供、捐財、圖真、發愿,都是可以除罪的。一般說來,行文至此,序文便應結束了,只要末尾綴以“贊曰”二字,便可發起贊語。然而有趣的是,白居易似乎不肯放過代人發愿的機會,竟用末句為自己發起愿來了。于是他寫道:我白居易也是彌勒弟子,也有同前述眾人相同的誓愿。既逢此為人代筆的機緣,讓我本人也來發愿,讓我來世超生于彌勒菩薩的腳下吧。像這樣的落筆行文,全在于性情所至,文章相隨,興來即發,神乎其跡,若予先若若構果,恐怕終難見其涯
贊語三十二字,明白如話,一派向往凈土的宗教熱情。如果說序是“素裹”,此則是“紅妝”。一般說序贊、記贊等韻散結合的文章,可單叫序叫記,也可單稱贊,關鍵在于作者強調什么。比如白居易另有 《畫西方幀記》,文末便有 “偈贊”。本文稱贊,其實則是強調發愿,突出表現對凈土的向往。
上一篇:《經籍、寓言故事·甕中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登總持寺浮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