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池州·姚鼐
桃花霧繞碧溪頭,春水才通楊葉洲。
四面青山花萬點,緩風搖櫓出池州。
姚鼐壯年致仕,超然歸隱,平生頗以游歷名山大川為己志,留下了不少贊美祖國壯麗河山的詩文,《出池州》便是其中一首清新秀麗的小詩。池州,治在今安徽貴池,離安慶不遠。姚鼐致仕后曾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前后長達38年之久。此詩可能作于他在安慶講學期間。
桃花繞溪,春水初漲,四面青山,野花萬點,詩人乘坐小舟,在徐徐春風中搖著輕櫓出城來……。這便是本詩展示的、由詩人懷著無比欣喜的心情,用輕快明朗的色調給我們繪出的畫面。全詩都在寫景,但各句描寫的側重點又各不相同。首句著重寫“桃”。一葉小舟行進在青溪碧水之中,夾岸桃花開得正艷。詩人用“霧繞”二字來形容桃花的絢爛灼目,在此際顯得分外傳神,我們坐在行進的車上看窗外景物,極易將路邊的樹木看成一線,而將遠方之景看作一片。因此,當你置身連綿成片的桃林中,在耀眼的桃花面前,只覺得眼前一片紅霧,也是極正常的。一個“霧”字寫出了這種視覺差,殊為不易。次句寫“水”。本來,是春水悄漲,把原來露出江心的小沙灘——楊葉洲淹沒了,但詩人不愿讓春水顯得那么粗暴,他著一個“通”字,顯得春水是如此的解人心意,知道自己要舟行,便殷勤地打通了航道。這一字,用得十分奇警,非但突出了春水之大,也暗示了詩人只是一葉扁舟(不然,船底非擱淺在沙灘上不可),悠然自在,遙接后文“緩風搖櫓”中的意緒。第三句寫“小”。這山也不是夾岸而立,而是“四面青山”,可見這“碧溪”是曲折多彎的,所以左顧右盼、瞻前望后,都是青山在迎送;而因為四面皆山,所以紅花也不是一片片,而是“萬點”——舉目皆是了。這里“紅”色與“碧”水相映,景色顯得格外嫵媚。末一句寫“風”。因為是在曲折的小溪中,所以不能是疾風,只能是緩風,風隨人意,徐徐而吹,小舟也輕輕地搖著櫓,在青山桃花的伴送下,離開故城,又要踏上新的征途。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便借清風綠水為墨楮,欣然將此情形諸筆端。
姚鼐平常論詩,崇尚雄奇博大的陽剛之美、追求一種“兀傲磊落之氣”。他的大部分攬勝紀游詩也寫得音象飛動、神完氣足,有筆掃千軍之勢。而此詩相對顯得清雅淡遠,筆致徐婉,更具陰柔之美,可以說是“碧海瓊流”中的“翡翠蘭苕”。
上一篇:清·朱彝尊《酬洪昇》追憶往昔為故友鳴不平
下一篇:清·康有為《出都留別諸公》晚清求變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