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 句
杜 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712—770),字子美,郡望杜陵(今陜西長安東北),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后遷鞏縣(今河南鞏義),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肅宗至德二載(757),授左拾遺。后避亂入川,曾于廣德二年(764)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被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代宗永泰元年(765)離開成都至夔州(今重慶市奉節)。代宗大歷三年(768)出峽,五年(770)病死于由長沙至岳陽之舟中。杜甫各體皆工,是詩歌創作的集大成者,為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四庫全書》收《九家集注杜詩》三十六卷,《全唐詩》錄其詩十九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二首又四句。
絕句是一種詩體名稱,每首詩只有四句,通常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以及六言絕句三種形式。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一說:“五言絕始漢人小詩,而盛于齊梁;七言絕,起自齊梁間,至唐初四杰后始成調。”唐以后盛行近體絕句,格律相當于八句律詩中的前后或中間四句。題目稱“絕句”,相當于無題詩。此詩為杜甫《絕句四詩》中的第三首,仇兆鰲將這組詩系于廣德二年(764)。當年三月嚴武再次鎮蜀,復邀杜甫入幕,杜甫返成都。應當說這段時間杜甫的生活還是很愉快的。
首句寫眼前景物,顯得有聲有色,生意盎然。“兩個黃鸝”顯然一雄一雌,正在談情說愛。“翠柳”是春天剛剛抽芽泛青的嫩柳。“黃”與“綠”是類似色,配搭在一起顯得十分和諧。整個畫面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次句由近及遠,寫“一行白鷺”積極向上,高飛遠舉,其背景是一碧如洗的萬里晴空。“白”與“青”是對比色,正是在藍天的映襯下,“一行白鷺”的色彩顯得分外鮮明。上聯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
三句寫山高。“西嶺”雪山在成都西面大邑縣境內,最高峰大雪塘海拔5353米,終年積雪。著一“含”字,使得窗子變成了畫框,則所見雪山也就變成了一幅圖畫。末句寫水遠,杜甫草堂附近有萬里橋,是往來船只停泊的地方。“東吳”泛指長江下游地區,因為三國時期的孫權曾在今天的南京建立過東吳政權。宋人范成大說:“蜀人入吳者,皆自此登舟。其西則萬里橋。諸葛孔明送費祎使吳,曰:‘萬里之行始于此。’后因以名橋。杜子美詩曰:‘門泊東吳萬里船。’此橋正為吳人設。”下聯表現了詩人視野之開闊遠大。
此詩最明顯的特點是對仗工整。但是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一《絕句》批評它“不相連屬”,甚至于說它學習了晉人的《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絕句》批評它如“斷錦裂帛”,也就是說這四句詩未能構成完整統一的畫面。《四時詠》分別描寫了四季突出的自然現象,感情色彩淡薄,不算詩,至少不能算好詩。但是杜甫的這四句詩采用了鏡頭切換的方式,描寫了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所見到的不同景色,擴大了詩的內容。此外,詩中還充滿了喜悅之情與想遠走高飛的強烈愿望。所以清乾隆御選《唐宋詩醇》稱其“雖非正格,自是絕唱”。
上一篇:王昌齡《答武陵太守》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李適之《罷相作》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