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 張惠言
年年負卻花期,過春時。只合安排愁緒送春歸。
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
人們常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美好的事物在你身邊時,往往并不覺得十分珍貴;而當它一旦消失之后,你才會倍感其值得眷戀。本詞所寫,雖只是一腔惜春情懷,但若結合人生經驗來讀,則也可以從中引申出上述帶有哲理性的意義。
詞的上片感嘆自己身在春天不知春,總是在忙忙碌碌或糊里糊涂中錯過了大好的春光、辜負了爛漫的花季,一旦覺悟卻時已晚矣,只好滿懷愁緒地送春歸去。這“年年負卻花期”一句,是從千回萬折中轉出來的深情之語。它一言“年年”,二言“負卻”,包含著無限的內疚和悔恨在內。而“只合安排愁緒送春歸”一句,又用一“只合”表達了他的無可奈何和戀戀不舍之情。故而上片語雖短而情甚長,寫出了詞人對于青春虛擲的怨悔和自責。下片則進一步作事后的追惜和反省。“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是寫自己對于春天的追惜:春的過程其實并不短暫,從梅花盛開如雪的時候她就悄然孕育,而到滿地梨花月影的季節則更到了全盛時期,可自己當時卻渾然不覺、毫不知惜,因此在發覺春歸之后就激起了倍加深切的相思和嘆息。由此,更進而通過反省悟出了一番人生哲理:“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豈不像春天的降臨和消逝一樣,只有在失去之后才讓人猛省擁有的可貴。因而人們千萬應當珍惜他們所把握住的每一段美好生命和每一件美好事物!這樣的理解,或許會與詞人的原意有出入,但既然張惠言本人一向倡導“比興寄托”和“意內言外”的創作原則,而另一位常州詞派的詞論家譚獻也曾提出過“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讀詞方法,那么我們對本詞所作的哲理性闡述也就“雖不中,亦不遠矣”。
上一篇:朱彝尊《消息·度雁門關》懷古傷今詞作
下一篇:龔自珍《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夏游杭州西湖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