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問修辭手法
[定義]以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旨在加強語勢的一種修辭方式。一般用否定的問句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問句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換句話說,反問是明知故問,不需要作答,答案已寓于問句之中。又稱反詰、詰問、激問。
[例釋]反問的基本形式有兩種。
(1)肯定式反問。以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
例1:一個人,生活知識豐富,語言才會豐富,見聞狹窄的人,哪有可能掌握大量詞匯呢?(秦牧《生活知識和豐富語言》)
例1字面上是肯定形式“有可能掌握大量詞匯”,實際答案是否定的,即“沒有可能掌握大量詞匯”。這種以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的反問,運用于該篇文章的說理立論上,十分簡潔扼要地闡明了生活知識與語言豐富的關系。
(2)否定式反問,以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例2:大海啊,/哪一顆星沒有光?/哪一朵花沒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沒有你波濤的清響?(冰心《繁星》)
例2字面上是三個否定形式的問句,即“星沒有光”、“花沒有香”、“我的思潮里沒有你波濤的清響”,實際答案是肯定的,即“星有光”、“花有香”、“我的思潮里有你波濤的清響”。作者運用這種以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的反問于詩歌的抒情上,大大地強化對大海的向往與眷戀之情。
就運用反問的繁簡來說,反問可分為3類:
(1)單個反問運用,一般稱之為單提式反問,如例1。
(2)兩個以上反問運用,由同一種基本形式構成的,一般稱之為連續式反問,如例2。
(3)兩個以上反問運用,由不同的基本形式構成的,一般稱之為對舉式反問。如:
例3:啊,黃繼光、劉胡蘭……不都是黨親手培育的,共產主義甘霖灌溉出來的鮮花嗎?人間還有什么花朵能同他們爭妍呢?(曹靖華《花》)
例3先是一個否定式反問,后是一個肯定式反問,兩者對舉連用,說理與抒情交織,正面與反面結合,把文章的激情表達得更為熾熱,意蘊更加深邃。
[辨析1]反問與貌離。都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都可以是幾個問句連用,且都不需要作出回答。區別是:
(1)后者是以選擇問的形式出現,各問句之間是選擇關系;前者則是以反問句的形式出現,即使是幾個問句連用,這幾個問句之間也不是選擇關系,而是并列關系。
(2)后者不需要作答,其問句的目的是和整體的敘述或描寫一起來表現表達者或人物的情感活動或事物的獨特色彩;前者不需要作答,則是因為反問句本身就包含著表達者話語的確定意思。
(3)二者的語用功能也不完全相同。后者主要是更為全面和深入地描寫敘述對象;前者則主要是加強肯定或否定的語氣,把表達者的思想明確地展現給接受者。
[辨析2]反問與奇問。兩者都是明知故問,無須回答。區別是:
(1)反問的無須回答是因為答案就在問句中;奇問的無須回答是因為無法回答。如:“人生悲傷有幾何?”
(2)反問語氣強烈,奇問語氣比較和緩。
[辨析3]反問與設問。兩者都以疑問句作為標志,都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區別是:
(1)反問的作用在于加強語勢,激發感情;設問的作用在于提出問題,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2)反問只問不答,答案就在句中;設問自問自答或有問有答,也有只提出問題,答案讓讀者、聽者思考得出,但問句本身不包含答案。
(3)反問多用于論述之后、句段結尾,表示語勢的加強和語意的突出;設問多用于文章的開頭,以提出問題、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4)反問句末可用問號,也可用感嘆號;設問句末只能用問號。
[辨析4]反問與正問。兩者都是明知故問,無須回答,答案寓于問句之中。區別是:
(1)反問的答案在問題的反面,即用否定的問句,答案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問句,答案是否定的意思;正問的答案,是在所提問題的正面。
例:因為對西湖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議論,然而心到神知,想西湖不會怪我唐突罷。(宗璞《西湖漫筆》)
本例的答案就在所提問題的正面,即“西湖不會怪我唐突”。這是正問,不是反問。
(2)反問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強語勢,表示強烈的感情;正問使語氣委婉含蓄,起到意猶未盡的作用。
[辨析5]反問與一般疑問句。兩者都以疑問句作為標志,句末有問號。區別是;
(1)反問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無須回答,答案就在句中;一般疑問句是有疑而問,必須根據所問來答,句中不顯示答案。
(2)反問的作用在于加強語勢,激發感情;一般疑問句的作用在于排疑解惑。
(3)反問句末可用問號,但因其有加強語勢、激發感情的作用,所以也可用感嘆號;一般疑問句句末只能用問號。
上一篇:什么是接喻修辭手法
下一篇:什么是共用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