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樹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本篇是李白代表作。在樂府舊題和古意的基礎(chǔ)上,展開想象,集中歌詠橫穿秦嶺、由秦入蜀的川北蜀道(秦嶺南北有著名的子午道、儻洛道、褒斜道、金牛道、陳倉道、陰平道等),并借抒懷抱。全詩結(jié)構(gòu)脈絡(luò),大體遵循從古到今、由秦入蜀、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到社會政治歷史的順序,使主題遂漸深化。可分三段。
一段從篇首到“猿猱欲渡愁攀援”,寫長安西面秦蜀(川陜)交通之不易,著重從神話傳說的角度寫蜀道之難。一起就是李白式的風雨驟至,三個驚嘆語(噫吁嚱,危乎,高哉)的聯(lián)屬,一個極度夸張而又通俗的比方(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傳達出蜀道給人總體上的石破天驚之感。緊接以秦蜀兩地文明開化時代懸殊,極力夸張秦蜀(川陜)交通之不易。“蠶叢”、“魚鳧”這兩個圖騰時代古蜀王的名稱,“四萬八千歲”這個年代數(shù)目的夸張,形象地告訴人們這一段蒙昧史前期之漫長,秦蜀兩地交通隔絕年代之漫長,也就是間接形容“蜀道啊難”。太白山是秦嶺主峰,民謠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有鳥道”是原無人路的一轉(zhuǎn)語。五丁力士開山的傳說為蜀道蒙上一層光怪陸離的色彩。交通有了,然而仍是“天梯石棧方鉤連”而已,上有高標、下臨深淵,鶴見愁、猿見愁、神(六龍)見愁、鬼見愁,就不用說人見該是怎樣地戰(zhàn)戰(zhàn)兢兢了。這一段的寫法是層層渲染氣氛,在未具體描寫自然光景之前,先聲奪人,使人先從氣氛上感受到蜀道之難和蜀道之奇。
二段從“青泥何盤盤”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寫青泥嶺以南由秦入蜀道路的艱險,著重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角度寫蜀道之難。青泥嶺在略陽縣西北,“懸崖萬仞,山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元和郡縣志》),一重艱險;山道盤曲,百步九折,又一重艱險;海拔太高,空氣稀薄,產(chǎn)生高山反應(yīng),第三重艱險。由于加入登山探險的生活實感,寫來尤覺入木三分。寫到捫參歷井、以手撫膺,已凸現(xiàn)出西行人的形象。從而明作呼告,“問君西游何時還”,這樣的畏途還能再走嗎?緊接開出一片更悲涼更幽深的山林境界,其中雄飛雌從回不了窩的鳥兒,就象流離失所、形影相吊的人間夫妻。而相傳是古蜀王(杜宇)亡魂所化的鳥兒,帶血號泣的聲音據(jù)說是“不如歸去”,響應(yīng)上述呼告。于是詩中再次出現(xiàn)主旋律主題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不再是石破天驚,添了綿綿不絕的愁情。一陣悲涼之霧過去,眼前別有地天,境界愈出愈奇。這里出現(xiàn)了蜀道最奇險最壯觀的自然景物,詩中再一次將高峰與深谷上下相形,而且再一次發(fā)出呼告。“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一句中嵌入若干語助詞,真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與篇首呼應(yīng)。在“其險也若此”的驚心動魄的嘆息中,分明有快樂的戰(zhàn)栗和審美的愉悅。這一段且寫景且抒情,雖有想象夸張,手舞足蹈,畢竟較富實感。
三段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篇末,寫蜀門劍閣形勢之險要,著重從社會政治歷史的角度寫蜀道之難。卻說蜀中名山,“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閣為川北門戶,其山削壁中斷,如門之辟,如劍之植,故以劍門名山。西晉張載《劍閣銘》形容這里的天險道:“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非親弗居。”李白化用此銘文,便給蜀道難這一主題,注入了社會政治歷史的內(nèi)容。以李白之抱負,詩雖作于早年,恐亦不是海說事理,其間未必沒有憂先天下的意味。深山老林本多毒蛇、猛虎、豺狼,但詩中的毒蛇猛獸顯然還有一層喻義,就是現(xiàn)實政治中可能產(chǎn)生的個人野心家。古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后治”之說,便與地理特點密切相關(guān)。詩的結(jié)尾再一次出現(xiàn)主題句與呼告語。“錦城雖云樂”二句,意即“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當是為送別而發(fā)。——按李白身雖生蜀,卻自稱隴西布衣,一生以四海為家。看來他認為,欲平治天下,是必須走出盆地,面向中國的。故成都杜甫草堂名聞全球,而錦江邊上的散花樓,卻很少有人知道。詩中最后一次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意味又有不同,比較沉重,不僅僅是為山川之險而發(fā)了。
本篇既歌詠壯麗河山,又關(guān)注現(xiàn)實,充滿積極入世的浪漫主義精神。詩中從蒙昧歷史、神話傳說、山川險阻、政治憂患等多角度、全方位描寫、夸張、渲染蜀道之難,卻并不使人感到感傷、憂郁和畏懼,倒被詩人描畫的蜀道山川深深吸引,從中感覺到詩人主觀世界的寬廣胸懷、好奇性格、傲岸精神。給人以健康向上的影響和極大的審美愉悅。高爾基在《海燕》中一面夸張暴風雨之險惡,一面歌詠海燕說“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里,烏云聽到了快樂!在這叫喊聲,充滿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云聽到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雖然和本篇情況不完全一樣,但積極浪漫的精神卻是超越時空,一脈相通的。
本篇藝術(shù)個性十分鮮明。首先是想象、夸張、傳說的突出運用。詩人運用其絕活,將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熔為一爐,將自然山川、歷史和現(xiàn)實打成一片,創(chuàng)造出驚險、神秘、奇麗、壯闊的大境界。其次是主題句的作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個嗟嘆詠歌的主題句在詩中三次出現(xiàn),分別標志情感的爆發(fā)、延伸和遠出,絕類樂章中的主旋律,是李白的創(chuàng)調(diào),對突出主題和強化抒情氣氛功莫大焉。其三是句式參差,音情跌宕。詩中句式參差錯落,大體一二段多用長句,氣勢暢達;三段多用四言短句,砍截有力;有時作三平調(diào)如“愁空山”,聲腔曼長;有時連用五仄,如“去天不盈尺”,以狀促迫;之、乎、也、者、矣、焉、哉一類不經(jīng)用于詩的語助詞的加入,形成散文化的句法,加之屢作呼告、祈使之語,更有助于表現(xiàn)詩人火山噴發(fā)、不可遏止的激情。總是因情制宜,大大豐富了詩篇的藝術(shù)感染力。
據(jù)《唐朝名畫錄》載,天寶中唐玄宗曾命大畫家于大同殿作蜀道山川壁畫,贊曰“李思訓數(shù)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與李白此詩可稱三絕,然二畫蕩然無存,唯本篇依倚語言藝術(shù)的優(yōu)勢得以傳世不朽,不亦幸乎。
上一篇:李攀龍《枯魚過河泣》精品詩詞解讀
下一篇:李益《度破訥沙》精品詩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