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兒·張翥
王季境湖亭,蓮花中雙頭一枝,邀予同賞,而為人折去。季境悵然,請賦
問西湖、舊家兒女,香魂還又連理。多情欲賦雙蕖怨,閑卻滿奩秋意。嬌旖旎,愛照影、紅妝一樣新梳洗。王孫正擬。喚翠袖輕歌,玉箏低按,涼夜為花醉。
鴛鴦浦,凄斷凌波夢里。空憐心苦絲脆。吳娃小艇應偷采,一道綠萍猶碎。君試記,還怕是、西風吹作行云起。闌干謾倚。便載酒重來,尋芳已晚,余恨渺煙水。
金末元初的元好問也寫過一首著名的賦“雙蕖怨”的《摸魚兒》,詞的緣起是一雙青年戀人不堪社會壓力,跳水而死,后池面竟長出并蒂蓮花。遺山所作,有感而發,寫得情意真切,哀艷動人;蛻巖此詞,應邀而賦,實為酬唱之作,但詞人卻能借題發揮,因事寄情,也寫得詞婉意新,頗有深致。其情思之摯切雖略弱于遺山,但語境之婉曲細密或更勝之。由詞中用語和意境看,蛻巖詞明顯受到了遺山詞的影響,但又能蠶蛻自新,寫出了自己的特色。《蕙風詞話》在談到這首詞時曾評道:“蛻翁筆能達出,新而不纖,雖淺語,卻有深致。”還就其借鑒古人又能自出新境,稱之為“金針之變”。這一點在作品中可清楚地看到。元遺山與張蛻巖為金元詞二巨擘,其創作代表了金元詞的最高成就,分別體現了當時詞壇北、南體派的不同風范,這兩首同調同題作品實堪稱為《雙蕖怨》之南北雙璧。
遺山之作開篇寫道:“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張詞借元詞起意,賦寫“西湖”里的“連理”之花,仍然把“花”想像成是殉情而死的“舊家兒女”,但引入“香魂”一語卻較元詞直稱花為人,又多了一層曲折,也多了一分艷美。“多情”二句寫人對雙蕖的憐愛。“奩”,是古代婦女梳妝用的鏡匣,此處代指其中之鏡,用來比喻如鏡的湖面。“秋意”,指秋天的風物意趣。這里寫多情的主人對連理花憐愛非常,為賦寫詩篇竟然對滿湖的秋色都未留意,以此見花的艷容麗質。
隨后是蓮花綽約風姿的正面描寫,作品采用擬人的手法,將花視為一位嬌艷的美女。“旖旎”,輕盈柔順的樣子。詞人想像這位嬌柔的花仙子,也像一般姑娘一樣喜愛照鏡子,梳洗打扮得是那般水靈清秀,一身鮮紅的妝束光艷照人。這里全是寫人,可又是字字摹花,出水芙蓉的清新、嬌柔、秀麗、紅艷等特點,都體現在眼前這位嬌女身上了。如此美艷的連理花,怎能不讓惜香憐玉的才子怦然心動呢,于是“王孫正擬。喚翠袖輕歌,玉箏低按,涼夜為花醉”。“王孫”,指荷池的主人,“翠袖”,指歌女。這四句寫主人打算舉行歌宴,以賞蓮花。為賞花要歌舞相伴,并且不惜一醉,這是何等的花癡啊!至此,主人公對花的賞愛之情已被推向了極點,從而為下片寫失花的痛惜作好了充分的鋪墊,同時也順便點明了題序之意。
上片寫完對蓮花賞愛之意后,下片著意抒寫花去香消的悲悼之情。“鴛鴦浦”,鴛鴦棲息的岸邊。遺山《摸魚兒》寫戀人殉情道:“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蛻巖詞借遺山詞句換頭,點出蓮花“為人折去”之事。“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時步履輕盈。這里仍擬花為人,以“凌波夢”稱美人追求愛情的夢想,以“凄斷”表美人之逝,暗示花已折去,由是蓮花意象在美艷之上又頓添了一層悲凄的冷色。詞人詠嘆蓮花,始終不即不離,于空靈處著筆,又時時與花相關聯。“心苦絲脆”(蓮心苦藕絲脆)既是蓮花自身的特點,又是人間的愛情追求總是橫遭摧折又總是堅貞執著的寫照。
“吳娃”以下四句揣測并蒂蓮花的去蹤。“娃”,美女。詞人首先宕開上文的悲凄之意,為蓮花設想了一個并不殘酷的歸宿。他寫道:應該是那些吳地的姑娘們駕著小舟偷偷將它采擷走了,你看,水中的綠萍間還有一道被劃碎的痕跡呢。美麗姑娘們的“偷采”,顯然是因為此花太美了,太惹她們喜愛了。況周頤評此處曰:“并是真實情景,寓于忘言之頃、至靜之中。非胸中無一點塵,未易領會得到。”(《蕙風詞話》)本是生活中令人沮喪的真景實事,在詞人的筆下,竟寫得如此纖塵不染,一片空靈,實在令人驚異。蓮花到了同樣愛花的“吳娃”手里,似乎也使惜花人得到了些許寬慰,但詞人卻又馬上陡轉詩筆寫道:“君試記,還怕是、西風吹作行云起。”“試記”,猶試想。更可能是乍起的“西風”摧折了蓮花,奪走了她美麗的生命,“西風”在古詩詞中向來是殘暴勢力的象征,連理之花最終難免厄運,詞情也由此而再轉悲涼。
詞末四句抒寫尋芳無著的悲哀與憾恨。“謾”,猶言遍。遍倚闌干也尋不到雙蕖的身影,于是便想到日后“載酒重來”,然而即使來了,也為時“已晚”,只能看到百花凋零后的一片蕭瑟。最后,作品以寫景煞尾,遙寄遺恨。“余恨”,即遺恨。“渺”,遙遠。湖水的迷蒙渺遠,也正是其迷惘悲涼和遺恨難消的心境之象征。作品結拍處與遺山詞略似,元詞云:“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張翥在此將“怕”字改為“便”,語氣由擔心變為確定,使詞中所表現的遲暮之感更為突出和強烈。這里的人生遲暮之感并非偶然之語,它是蛻巖詞情感內容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其作品里不管是抒情還是詠物,我們都可明顯地感到他在人生旅途上倦乏、失望和嘆老、傷晚的感懷,這實質上是詞人悲劇性人生和他所處的那個動亂末世在其創作中的反映。
上一篇:許有壬《滿江紅·次湯碧山清溪》無意功名富貴向往自由詞作
下一篇:王鵬運《浪淘沙·華發對山青》憂念國事詞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