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詠 白居易
亦莫戀此身,亦莫厭此身。 此身何足戀,萬劫煩惱根。
此身何足厭,一聚虛空塵。 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
【作者簡介】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享年75歲。
【字句淺釋】
題解:白居易在憲宗元和十年,發(fā)生宰相武元衡被謀刺的案件,白居易知道后,立刻上疏請朝廷緝捕賊兇。當(dāng)政者認為他不是諫官卻越位諫言,便把他貶到江州去當(dāng)司馬,實際上只是個閑差。后到洛陽,過著半隱居的生活。這期間,他經(jīng)常和洛陽香山寺的寺僧如滿來往,并且自號香山居士。《大宋高僧傳》所載白居易向名僧致禮稽問佛法宗意,與名僧探討佛理妙義,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進而持齋坐道場,并且從此后一直好佛,經(jīng)常持三長月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場。所以白居易又為古代文人中崇佛、達觀的代表,歷代不少人對他稱贊備至。這逍遙詠就是他好佛的體悟。
虛空塵:如“太虛”般的不真實;像塵埃似的空無一物。
【全詩串講】
別貪戀這身軀,也別厭煩此形體。這身軀何足戀惜?那是導(dǎo)致你萬劫不復(fù)的煩惱根源。
這形體何足厭棄?有了它,就能把所有的紅塵虛幻景象,聚成一處讓你感受、享用。對這肉身,不貪戀也不厭煩,該有時就有,隨其自然,才稱得上是個逍遙人哪!
【言外之意】
看來這些“游仙詩”有個共同之處,雖然修的是副元神,可還是首先體會到這個軀殼是個臭皮囊,只是個修煉的載體,而且是塵世一切煩惱的禍源,是欲海所有妄念的出處,微不足道!甩脫形體的禁錮,才是精神超越的階段!
上一篇:孟浩然《秦中感秋寄遠上人》秋日感傷
下一篇:白居易《我身》感悟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