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數聲鶗鴂1,可憐又是、春歸時節。滿愿東風,海棠鋪繡,梨花飄雪。
丁香露泣殘枝,算未比2、愁腸寸結。自是休文3,多情多感,不干4風月5。
——蔡伸·柳梢青
完全讀懂名句
1、鶗鴂:杜鵑鳥。2、未比:比不上。3、休文:沉約字。沈約,武康人,歷仕宋、齊、梁三代,后不得大用,郁郁得病。4、不干:不相干,無關。5、風月:清風與明月。
幾聲杜鵑悲啼,令人憐惜,又到了春光歸去的季節。滿院東風嬉謔,海棠花鋪了一地錦繡,梨花漫空里飄起白雪。
殘枝上丁香花綴著哭泣的露水,算來也比不上我寸寸肚腸里的悲愁郁結。本來就像沈休文多愁善感、纖細瘦弱,我的悲愁感傷卻不關清風與明月。
詞人背景小常識
蔡伸(公元1088—1156元),字伸道,自號友古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徽宗政和五年進士。其詞寫來筆致雄爽、清新淡雅,時而夾有悲歌慷慨之風,著有《友古居士詞》。
名句的故事
蔡伸生當兩宋之交的亂世,雖有志于報國安民,但卻壯志難酬,因此最后只得縱情詩酒,寫作這一首《柳梢青》來感懷身世與寄托希望。
其實在宋詞之中,傷春感春的作品占了極大多數,而文人們之所以每每依戀春色,雖然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春光確實明媚,但其實更多的是借明媚春光來表達個人對人生、青春流逝的傷懷。“自是休文,多愁多感,不干風月”,表達得便是這樣一種自傷之感。
在此句中所謂的“休文”,其實指的是沈休文,也就是南朝的浪漫主義詩人沈約。沈約曾經因懷才不遇,而將一篇名為《與徐勉書》的文章寄給好友徐勉,他在文中自陳“老態”:“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將自己日漸老邁、瘦弱的形象寫得十分鮮明。自此后,“沉約瘦”及“沈郎腰瘦”便成了一個典故,專門用來表達空有文名卻不被重用這等多愁善感的情緒。
在唐代的詩人之中,最愛引用這個典故的莫過于“情詩王子”李商隱了,《寄裴衡》中的:“沉約只能瘦,潘仁豈是才。”《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寄獻尚書》中的:“張衡愁浩浩,沉約瘦愔愔。”《有懷在蒙飛卿》中的:“哀同庾開府,瘦極沈尚書。”等等皆是,只是蔡伸的“自是休文”完全是“不干風月”,而多情的李商隱是否也“不干風月”,就真的不好說了。
歷久彌新說名句
“風月”兩個字自古有多重含意,有指“清風明月”者,例如《南史·卷六十·徐勉傳》:“今夕止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也有指“男女戀愛之事”者,例如元代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待月簾微簌,迎風戶半開,你看這場風月規劃。”更有指“風流”者,例如《警世通言·卷二十四·玉堂春落難逢夫》:“自幼慣走花柳場中,為人風月。”而將“風月”二字用得最凄美、浪漫的,則非歐陽修的《玉樓春》莫屬:“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關于“風月”兩個字,歷史上還曾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那就是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曾在西湖湖中央的湖心島上,題了兩個字“蟲二”。而所謂的“蟲二”其實指的是“風月無邊”,目的是在贊美西湖美景的美不勝收。
到了今天,“風月”二字的用法依然與“情感”脫不了關系,導演陳凱歌曾導過一部電影,便是直接以“風月”為名。而直接使用“此恨不關風與月”句式,或改變其中幾個字的詞句,更成為許多人在寫文章時好用的標題,例如“此事不關風與月”、“此情不關風與月”、“此事不關情與法”等。
看了這么多的例子后,下回如果有機會用到“風月”二字時,希望你能將這些例子好好消化、運用,而產生出更好且獨屬于自己的創意。
上一篇:《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宋詞名句解讀
下一篇:《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宋詞名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