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
名句的誕生
門隔花深夢舊游。夕陽無語燕1歸愁。玉纖2香動小簾鉤。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東風3臨夜冷于秋。
——吳文英·浣溪沙
完全讀懂名句
1、燕:這里指懷人。2、玉纖:這里形容美人的手指。3、東風:即春風。
門戶阻隔,花叢深邃,我夢見了舊日的冶游。在夕陽下,我默默無語,如燕的她輕輕地歸來,卻是滿面愁容。她纖細的玉手搴起小簾鉤,發出一絲絲香氣。
飄揚的花絮,落地無聲,那是春天在流淚?????????????????????????????。浮動的云彩照映出的影子,使得月亮時明時暗,就如同含羞的少女。本來溫暖的春風,到了夜晚,竟然比秋寒還冷。
名句的故事
這是一闋懷人感夢的詞,所懷所夢何人,已經無法考證。舊日情人,一度繾綣,而今離隔,無由得見,思念之深,而形之于夢,不寫回憶舊游如何,而寫所夢如何,已是深入一層了。
下片抒寫懷人之情,夢境在傍晚,懷人則在月夜。名句中“落絮”一句,形象豐富,落絮無聲,淚墮亦無聲。這是以人的感情移入落絮;人墮淚,春亦墮淚。而“行云”一句,今人萬云駿在《唐宋詞鑒賞辭典》中認為即:“以人的悲感擴大到整個宇宙的深廣程度。行云遮月,地上便有影子,云遮月似為了含羞,其實也包含婦女送別時的形象,以手遮面,主要還不是為了含羞,而是為了掩淚恐被人知,而增行子的悲傷。”如此心情,如此環境,自然完全感覺不到一絲春意,所以臨夜的東風吹來,竟比秋天更蕭瑟凄冷。
清末詞評家陳洵在《海綃說詞》中認為此篇全從唐朝詩人張泌的《寄人》詩“化出”,茲錄張詩如下:“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酷憐風月為多情,還到春時別恨生。倚柱尋思倍惆悵,一場春夢不分明。”張泌此詩也是一首懷人感夢的作品,如果詩詞兩相對照比較,詩的首聯與詞的上片都是寫夢到其地,而詞中的意境更為恍怳迷離;詩的頜聯與詞的下片,都是寫暮春月夜,而詞中的意境更為空靈縹緲。經過這樣的比對,也可見得吳詞的特色。
歷久彌新說名句
在中國文學史上,楊柳本來就極惹遐思的。《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柳的柔情和雪的冷酷對比,自然感動三千年的心靈。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以柳的輕靈脫俗,對比鹽的庸俗咸苦(哥哥胡兒說“撒鹽空中差可擬”),給人的感受又豈是對“白雪紛紛何所似”的比擬而已。司馬光《客中初夏》:“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柳絮和向日光明的葵花對比,又成了輕浮無根的代言人了。
吳詞“落絮”二句,生動地運用擬人修辭法,而加入主觀的思想,使得詞文別有新意,如此更能夠生動地表達出自己的思念之情。這樣的寫作方式,在文學中稱為“移情作用”,即是把自己的身世心事融入景中,而達到物我渾然一體的境界。
如唐朝大詩人杜甫的名作《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句,便是這么用的。當時唐朝正值安史之亂,亂事雖然慢慢平定下來,但是國家已經殘破不堪,首都荒蕪,民不聊生。杜甫看到這樣的情景,十分難過,面對爛漫春光,他不但無心欣賞,反而更加增添他的傷感,于是便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我感傷時事,連看到鮮美的花兒,也不禁流下淚來,和家人分離,甚至聽到鳥叫,也覺得心驚。”這是一般我們對這兩句的解釋,但深入一層思考,當時或許春寒未了,細雨紛飛,雨點落在花上,又從花上彈開,此情此景,在杜甫眼中,又何嘗不是花朵的眼淚;這時鳥兒在空中驚叫,又何嘗不是感恨親人的生死離別?再深一層思考,在這樣的亂世中,飛禽走獸又哪里能有好日子過?杜甫寫活了自己的感情,也用同樣的感情感動周遭所有人事物,成就一首首動人的詩篇。
上一篇:注釋賞析《題破山寺后禪院[唐]常建》詩詞意思解釋
下一篇:《自是休文, 多情多感,不干風月》宋詞名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