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彭宗玨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林逋
林逋四十歲以后便隱居家鄉(xiāng)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不入城市,也沒有結(jié)婚。他酷愛梅花,也喜歡養(yǎng)鶴。他自說“吟懷長恨負芳時,為見梅花輒賦詩”(《詠梅》)。這首詩不單贊美梅花,甚至可以說是向梅花傾訴愛情;不但鑄造了梅花的“人格”,也鑄造了詩人自己的人格。無怪人們說他“以梅為妻”了。
頭兩句是直敘,小梅在眾芳摧敗的嚴寒中獨自開放,既有風采,又有傲骨。三四句是歷來傳誦的名句。光禿禿稀疏的老枝上的朵朵小梅,從正面看去似乎太單調(diào)。北宋文學家石曼卿有《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正是嫌梅花少姿色、太單調(diào)。蘇軾批評說:“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蘇軾的看法是正確的,梅花是堅強高尚的花,不需青枝綠葉來陪護。疏枝映在清淺的水中,更加含蓄隱秀,這是視覺美。在清靜的黃昏,山園中的小梅散放出她的暗香,真是“夜色朦朧月亦香”,這是嗅覺美。這兩句有色有香,有景有情。五六句又從側(cè)面來寫:冬天的鳥大約是忙于覓食吧,也要偷眼看小梅,豈只偷眼看,還要下來親呢;在花中混慣了的粉蝶如若有知,也會銷魂。這是明寫禽、蝶,暗寫詩人自己。你看他觀察得多么準確,霜禽“偷眼”、“欲下”,都看在眼中,粉蝶斷魂他也體會出來,想在心中。最后兩句便正面傾訴詩人的“愛情”了:微吟相狎,文明雅致,檀板金尊太俗太野,怎能用來奉獻給純潔高尚的小梅呢。
在寒風枯枝的背景中,突出清麗高致的小梅,她是大自然一位純凈的愛女,這樣展現(xiàn)了詩的豐富美學意蘊,也體現(xiàn)了隱士的人生意蘊。
上一篇:陳應(yīng)松:少年與野山梨
下一篇:史衛(wèi)斯: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