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出典】
李白《子夜吳歌》。
【原作】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隋末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出生地有蜀中、西域諸說,沒有定論。
李白少年時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10歲誦詩書,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愛好十分廣泛。15歲左右就寫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開元十四年(726)起,李白三次游歷,天寶三年秋,李白在洛陽和汴州分別遇見了杜甫和高適,三人便結伴同行,暢游了梁園和濟南等地,李杜從此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這一時期,是詩人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代表作品有《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北風行》、《梁園吟》等。深刻地揭露現實和強烈的反抗精神是這個時期作品的顯著特色。
寶應元年(762)十一月,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家中,終年62歲。
李白,被后人稱為“詩仙”,《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詩均為傳世名作。
【故事】
唐代邊塞戰爭頻繁,許多男子都被征發到邊境上作戰或戍守,常常多年不歸,他們的妻子過著孤獨而悲苦的生活。
唐玄宗開元年間,皇宮里的宮女為邊塞戰士縫制軍衣。有一位士兵,在短袍中發現了一首詩。詩是這樣的:“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后生緣。”大致意思是:“沙場上的將士們,生活多么寒苦。我親手制作的戰袍,不知會落到誰的手里?我飽含柔情蜜意,添線縫衣。今生沒有機會相見,只待來世結為夫妻。”
士兵得詩后,立即報告將軍,將軍又把這首詩呈給皇上。
唐玄宗看到了詩,便把六宮的宮女妃嬪召集起來,讓她們傳閱這首詩,并說:“哪個寫的,不要隱瞞,我不會怪罪。”
有一年輕宮女聞言跪下,連說罪該萬死,說詩是她寫的。
唐玄宗心中立刻涌起了一股憐憫之情,說:“我滿足你的心愿,讓你出宮,去結今生緣吧!”于是,讓這位宮女和那得詩的士兵結為夫妻。所有的人都感動得流下眼淚。
李白聽到這個動人的故事后有所感觸,他又看到這年秋天,萬物凋零,草木衰敗,秋風送砧聲綿綿不絕。他想到閨中婦人對遠人的關切和思念,當時正是趕制冬衣的時候。
李白為了抒寫當時征人的妻子對丈夫的深切思念,表達對和平生活的渴望,于是揮筆寫了《子夜吳歌》這首詩,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這兩句詩寫自然之景,興孤棲憶遠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秋月皎潔,最能誘發見月懷人的情思。在這明朗的月夜,思婦們正在趕縫寒衣,整個長安城,搗衣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搗衣聲中,蘊藏著思婦們多少柔情厚意。詩中的“一片”和“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有韻味。
上一篇:納蘭性德《金縷曲(德也狂生耳)》詩詞注釋與評析
下一篇:《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詩詞的背景故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