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熱悄悄來臨,世界上唯一五千年不斷的文明確實令人神往,更值得我們華夏民族的子孫驕傲。文明的不間斷需要代代傳承,傳承的前提是學習理解,理解的前提則是閱讀。讀書熱也會隨之而來。
讀書的確是人類不斷進步的重要環節,讀書可以直接和前賢交流,可以直接選擇自己最需要的知識進行學習,實際也是和古人交流。讀書是思考的前提,而在思考中證悟體印真理的愉悅才是人生的最大快樂。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喜悅,便是這種感受。孔子的讀書之樂,顏回的“不改其樂”,都是這種快樂。讀書的快樂是一切讀書人自己獨特的感受,而能把這種感受用詩表現出來,既有盎然的詩味又能夠給人以審美享受,便是絕大的本領。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便有這種本領。
在閱讀和注釋宋詩的過程中,發現朱熹的四首詩都是寫讀書或者學習的。但都充滿形象和情趣,意境盎然,讀來津津有味,口齒生香,過目不忘,妙不可言。這四首詩便是《偶成》《春日》《觀書有感二首》。
珍惜時光的《偶成》
有追求的人都非常珍惜時光,朱熹也同樣。他的《偶成》詩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這首詩沒有顯示出創作的時間,但應該是早期的作品。表現出讀書學習的渴望和珍惜時光的迫切心情。中國人歷來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說法,光陰確實可以用寸來衡量。古代沒有機械計時器,白天用日晷,夜間用刻漏。日晷是觀察日影移動的距離以及在背景上的位置來確定時間,而刻漏也是觀察漏壺中箭頭上的刻度來確定時間,都與距離有關系,因此時間便有了長度。人生苦短,實際也很漫長,因為長短是相對的。但有追求的人就必然感覺時光太快。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嘆息,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都如此。所以“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兩句雖直白如話,卻倒出許多志士仁人的共同情懷。“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兩句則用形象的比喻表現出光陰似箭,時不我待的迫切情懷。我們確實經常有同樣的感覺,春草剛剛綠過,不知不覺便落葉蕭蕭了。而一成為詩句,便覺得非常感人,會引起所有讀書人的共鳴而頗生浩嘆之情。
讀書會意時的《春日》
《春日》一詩表面看好像是春天游覽美景時的記游詩,但仔細分析,再考察朱熹的生平,便知道是書寫自己讀書會意時的喜悅之情。陶淵明讀書是“每逢會意,便欣然忘食”。朱熹讀書則是“每逢會意,便揮毫作詩”。這首仿佛寫作春日游覽的詩確實可以迷惑很多人。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本詩好像以輕盈明快的筆調贊美春光的明麗美好,寫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氣息,給人以很高的美感享受。尾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但如果我們稍微思考一下,就會體會到這不是寫景,而是用春日美景比喻自己內心的喜悅感受。泗水是河流名,發源于今山東泗水縣陪尾山,流經曲阜,故泗水已經成為孔子故鄉的代名詞。朱熹出生就在南宋,根本不可能去過曲阜,他怎么可能“尋芳泗水濱”?只此一語,便委婉暗示出本詩不是寫景之作。這樣一想,就非常清楚了。全詩都是作者讀書時的感受。當他一邊閱讀《論語》一邊思考問題時,仿佛走在孔子家鄉的小路上,伴隨老夫子游覽泗水之濱,隨著一些問題的清晰而感覺觸處逢春,感覺自己知識領域中不斷更新,所以才感覺孔子的學說如同萬紫千紅的春光一般給人以清新、美麗、姹紫嫣紅的審美享受。正是這種感受才是閱讀的享受和快樂,而這種精神享受是“勝事空自知”,只有自己才會感受得最深刻,“可為知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讀書感悟的《觀書二首》
當讀書有新的感悟時,朱熹便寫下《觀書有感二首》,因為題目明確,故沒有任何歧義。讀書的感想本來是很難表述清楚的,但朱熹卻用詩的形式表達得含蓄蘊藉,確實了不起。
《其一》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鑒開”是說打開一面鏡子,比喻非常巧妙,書可以凈化人的靈魂,可以使人增長知識,可以使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故用鏡子來比。書是長方形的,故說“半畝方塘”,貼切而自然。“天光云影共徘徊”,形容書中的景象無窮,知識無窮,而自己讀書時感情起伏澎湃,心潮涌動,如同天光云影一般。后兩句自問自答,是因為不斷有源頭活水進入池塘才會水質清澈靈動,暗示自己不斷閱讀新書,學習新知識。本詩主旨在題目中已表現出來,即看書的體會。以詩歌形式來發表感想不太合適,因為感想屬于議論,但本詩卻處理得非常好,將如此生澀的理論寄托在生動的形象之中,確實很精彩。可謂是理趣詩的典范。
我們再欣賞《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長江春天水最多,所以李煜在形容憂愁多時,才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此引出下面之比喻。“蒙沖”又作“艨艟”,是一種大型戰艦,寫船之大。“一毛輕”,在水面上漂浮航行像一根羽毛那樣輕。“向來”是以前的意思,指未漲水之前。
本詩與前一首同樣精彩,是自己讀書體會的形象寫照,因其是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故更有啟發意義。人在初學階段,往往很費力氣卻收效不大,這是處在量變時期。韓愈說:“戛戛乎其難哉!”本詩說:“枉費推移力”,都是這種感受。但當知識、學問到達一定的程度,便可以觸類旁通,進入一種相對自由的境界。韓愈所說的“氣盛言宜”“浩乎其沛然矣”,與本詩的“此日中流自在行”同義,都表現了這種得心應手的體驗。
韓愈刻苦讀書,頭童齒豁;白居易刻苦讀書,口舌生瘡;孟浩然刻苦讀書,眉毛盡落;王維刻苦讀書,誤進醋缸。朱熹刻苦讀書,曾“枉費推移力”,不經過刻苦階段,是不可能“此日中流自在行”的。中國正處在上升時期,我們期待盛世的來臨,我們更應該刻苦讀書,用古人的智慧來充實自己的心靈,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浩瀚海洋中盡情地遨游。秋去冬來,四時代序,我們的人生應該在讀書中隨著季節的變換而不斷有源頭活水,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增長自己的才識,不辜負時代,不辜負人生。讀書吧,諸君!刻苦讀書吧,諸君!“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文學院)
上一篇:王陽明佚詩《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箋釋
下一篇:畫史印記詩家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