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十三)
【題解】
本篇選自《陳子昂集》卷一。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文學(xué)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少任俠,文明進(jìn)士。武后時,官麟臺正字,轉(zhuǎn)右拾遺。陳子昂頗有政治才干,但屢受排擠壓抑,后解職回鄉(xiāng),為射洪縣令段簡所害,冤死獄中。有《陳子昂集》十卷。
《感遇》是陳子昂所寫的以感慨身世及時政為主旨的組詩,共三十八首。
林居病時久,水木淡孤清(1)。閑臥觀物化(2),悠悠念無生(3)。青春始萌達(dá)(4),朱火已滿盈(5)。徂落方自此(6),感嘆何時平。
【注釋】
(1)水木:山林湖泊。淡孤清:凄清寂寥。(2)物化:自然界的變化。(3)無生:佛教語。謂無生死,不生不滅。即涅槃。(4)青春:青色;春天。萌達(dá):生長。(5)朱火:夏天。(6)徂(cú)落:凋謝。
【導(dǎo)讀】
陳子昂的詩風(fēng)骨崢嶸,寓意深遠(yuǎn)。前四句寫感遇時的處境和心態(tài),體現(xiàn)“遇”。因病長期閑居林中,這對一向有凌云之志的陳子昂來說難免消極苦悶,心灰意懶,生機盎然的林泉竹木,此刻意境蕭然。由此而引發(fā)對個人生存與自然萬物命運的深度思考。三四句一“觀”一“念”,由眼前之景而探求背后之理,照應(yīng)詩題,顯示詩人無時無刻不在試圖解開一直隱于內(nèi)心的生命本源的困惑,也引出后面的“感”。后四句緊承前篇,由自然生息變化引發(fā)人生感悟。春色始萌,夏意已濃,而萬物自此凋零,這教人如何不感慨萬分呢?詩人將人生放在自然宇宙的背景上思考,含蓄地體現(xiàn)了盛衰一時,命運由天的感慨。
【思考】
結(jié)合《登幽州臺歌》,分析陳子昂所“感嘆”的有哪些具體內(nèi)容。
上一篇:《從軍行》閱讀理解
下一篇:《張九齡集校注》感遇(其七)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