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戴安瀾將軍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注釋】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律詩是舊體詩的一種格式,五律的特點是每篇一般限于八句,每句字數一律限于五個字,偶句最后一個字押平聲韻,首句最后一個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律詩兩句為一聯,一、二句稱首聯,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
戴安瀾:字衍公,自號海鷗,安徽省無為縣人。黃埔軍校畢業,參加過北伐戰爭。一九三三年,率團參加對日的古北口戰役;一九三八年,率旅參加臺兒莊戰役,獲華胄勛章;一九三九年任國民黨軍二○○師師長,陸軍少將,同年十二月,參加昆侖關戰役,獲四等金鼎勛章。一九四一年,日軍出兵占領東南亞,駐守在緬甸的英軍告急。一九四二年三月初,戴安瀾率師開赴緬甸,協同英軍抗擊日軍。先堅守緬甸南部重鎮東瓜,與日軍激戰,殲敵五千余人。后攻克緬甸中部的棠吉,重創日軍。同年五月,在率部向北轉移途中遭日軍伏擊,鏖戰兩晝夜,突圍時不幸被流彈擊中受重傷,不治身亡,時年三十八歲。不久,國民黨政府追授其陸軍中將軍銜。一九四三年四月一日,在廣西全州香山寺舉行了追悼戴安瀾大會。國、共兩黨領導人都送了奠挽品,遠在延安的毛澤東深有所感,特地為其撰寫了這首挽詩。詩題一作《海鷗將軍千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為革命烈士。
外侮:外國侵略者。這里指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二月,日本侵略軍為了切斷盟國援華物資的重要運輸線滇緬公路,向當時為英國殖民地的緬甸大舉進攻。國民黨政府應英國政府的請求,派遣遠征軍共三個軍約十萬人赴緬,協同英軍抗擊日本侵略軍。
賦采薇:賦,朗誦。采薇,《詩經·小雅》,篇名,是周宣王時戍守邊疆的士兵所唱的歌,后世以“采薇”作調遣士卒守邊的典故。這里的“賦采薇”指戴安瀾將軍毅然從征,遠赴國難。
師稱機械化:戴安瀾率領的第二○○師是當時國民黨軍裝備最好的,稱為機械化師,屬于當時中國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曾由蘇聯人當軍事顧問。
勇奪虎羆威:第二○○師將士勇武,在他們面前,就連虎羆之類的猛獸也喪失了威風。奪,使……喪失。虎羆,比喻兇猛的敵人。羆,一種棕色的熊。
浴血東瓜守:東瓜,緬甸地名。一九四二年三月八日,第二○○師抵達緬甸南部重鎮東瓜,從英軍手中接防。三月十九日,第二師在城外與日軍打了一場遭遇戰,殲敵三百余人。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日軍出動三百五十架飛機,摧毀了駐緬甸的英軍基地,掌握了制空權。同時又以四倍于我的優勢兵力,將東瓜合圍。戴安瀾將軍率孤軍浴血奮戰,堅守十日,予敵以重大殺傷,但全師將士已陣亡三分之—。
驅倭棠吉歸:在友軍受阻,后援不繼的嚴峻形勢下,戴安瀾于三月三十日放棄東瓜,率部突出重圍,退守緬甸中部的棠吉。因中英聯軍連戰失利,最后遠征軍總司令部下令總退卻,于是遠征軍撤離棠吉,奪路回國。倭,我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這里指日本侵略軍。歸,回家,回國。
沙場竟殞命:沙場,戰場。殞,死亡。違,違反。
【譯文】在國家遭受外敵侵略的危急存亡之秋,
戴將軍毅然從征,遠赴國難。
他帶領的精銳的機械化師,英勇頑強,
就連虎羆之類的野獸在他們面前也失去了威風。
全軍將士在東瓜浴血奮戰,
后來撤退至棠吉,輾轉回到了祖國。
雖然戴將軍不幸英年早逝,但死得其所,
驅除外侮的宿愿得到了報償。
【賞析】這是一首挽詩。作者從當時抗日民族統一陣線的立場出發,高度贊揚了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國民黨將領戴安瀾的輝煌戰績。
首聯交待作戰背景,頌贊了戴安瀾的愛國主義精神。“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為了抵御外侮戴安瀾將軍率部出征緬甸。“賦采薇”一句,寫出了戴安瀾慷慨御侮的豪情,使全詩具有一種雄渾的氣魄。
頷聯寫戴安瀾所率之師裝備精良,士卒英勇。“師稱機械化”,說明裝備精良,對于打擊敵人是有利的。“勇奪虎羆威”,概寫部隊面對“虎羆”一樣的敵軍所展現的英勇行為。
頸聯記述了戴安瀾的戰斗偉績。一是“浴血東瓜守”,“浴血”二字,形象地刻畫出二○○師固守東瓜十日與敵展開的殊死搏斗的場景。二是“驅倭棠吉歸”,就是把日本侵略者從棠吉驅趕出去。這兩次戰役使戴安瀾和他的二○○師名震國內外,增長了抗日軍人的士氣,大煞日本侵略者的威風。
尾聯表達了對戴安瀾為國犧牲的哀悼和對英靈的慰撫。一個“竟”字,既為戴安瀾正當英年不幸犧牲的震驚與惋惜,也為國家失去一位抗敵將領嘆悲。戴安瀾獻身沙場時年僅三十八歲,這固然可惜,但是他已重創日軍,宿愿已償,所以作者接著說“壯志也無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壯志已酬,戴安瀾是死得其所的。全詩寓褒獎于事跡敘述中,追悼的是國殤,歌頌的是國魂,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挽詩。
張冠道中
朝霧彌瓊宇,
征馬嘶北風。
露濕塵難染,
霜籠鴉不驚。
戎衣猶鐵甲,
須眉等銀冰。
踟躕張冠道,
恍若塞上行。
【注釋】張冠道:道路名,當時轉戰中經過的一條路。具體位置不詳,待考。一九四七年三月,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撕毀《雙十協定》,向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受挫后,改為“重點進攻”,集中三十四個旅的兵力,分南、西、北三面向陜甘寧發起大規模進攻,妄圖消滅我黨中央和在延安的部隊,或將我黨我軍驅逐到黃河以東,以解決西北問題。我西北野戰軍為掩護中央機關和群眾轉移,決定以一個旅一個團的兵力留在延安以南地區,以運動戰的方式防御和阻擊國民黨軍隊。三月十九日,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撤離延安,然后在陜北、延北等地轉戰,同國民黨軍隊周旋,先后駐扎過青陽盆、王家彎、朱官寨、神泉堡、楊家溝等地。
彌瓊宇:彌,遍布,彌漫。瓊宇,玉樣沽朗的天空。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征馬嘶北風:取“馬鳴風蕭蕭”意。征馬,戰馬。
染:沾染衣服。
籠:籠罩。籠,作動詞用。
戎衣:軍衣。
等:如同。
踟躕:徘徊不進的樣子,這里有轉戰的意思。
恍若塞上行:恍若,好像,仿佛。塞上,邊塞之上。
【譯文】清晨的霧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戰馬在呼嘯的北風中嘶鳴。
露濕霜重,行軍的路上塵土不揚,
山間的鴉鵲也沒有受到驚擾,
被露水打濕的軍裝在寒風中被凍得如同鐵甲一般,
戰士們的眉毛和胡須上都結了厚厚的冰霜。
雖然張冠道路途艱險,
但絲毫不能壓制戰士們心中豪壯的革命情懷。
【賞析】這首五言律詩敘寫的是在張冠道上經過一夜跋涉,拂曉時所見到的行軍情景。
首聯寫景狀物,描繪了一幅英武而艱苦的塞上行軍圖。“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寫的應該是一個晴天的凌晨,霧氣彌漫,軍容雄壯,戰馬嘶鳴,一支部隊在凜凜北風中行進。
頷聯寫霜露。露濕霜重,景物中襯托出行軍者在強敵面前的沉著心態,路上塵土不揚,山間鴉鵲不驚,大地清靜安寧。“塵難染”、“鴉不驚”說明霜露之濃重。軍物中襯托出行軍中在強敵面前的沉著心態。
頸聯繼續寫自然環境,天氣寒冷之盛。“戎衣猶鐵甲,須眉等銀冰”,行軍是十分艱苦的,戰士的衣衫被汗水露氣浸濕,因夜寒風冷,衣衫都凍上了,像鐵甲那樣硬梆冰涼,眉毛、胡髭都沾上了銀色的嚴霜。這種狀況酷似唐代詩人岑參描寫的邊塞情景,如:“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做冰,幕中草檄硯水凝”等。
末聯寫行軍雖舉步維艱,但戰士們的精神是樂觀的。“踟躕”極言張冠道行軍艱難,戰士們轉戰艱苦。“恍若塞上行”,暗示作者由此聯想到了古代那些寫邊塞軍旅生活的豪邁悲壯的詩篇,極含蓄地抒寫了戰士們豪壯的情懷,也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余韻無盡的情致。
本詩的特點在于集中筆墨渲染轉戰張冠道中某一天早晨的氣候特點及這種氣候造成的種種情景,反映了轉戰中艱辛境況和作者的樂觀精神。
喜聞捷報
中秋步運河上,聞西北野戰軍收復蟠龍作。
秋風度河上,
大野入蒼穹。
佳令隨人至,
明月傍云生。
故里鴻音絕,
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望,
凱歌奏邊城。
【注釋】喜聞捷報:一九四七年四月下旬?熏國民黨將領胡宗南誤以為我軍主力正向綏德附近集中,于四月二十六日以九個旅的兵力從蟠龍,永坪分兩路向綏德急進。并遣三個旅的兵力自榆林向米脂縣、葭縣(今改為佳縣)方向策應,妄圖南北夾擊,在吳堡地區消滅我軍主力,或將我軍主力驅逐到黃河以東。人民解放軍在彭德懷、賀龍的指揮下,依靠陜北復雜的地形和良好的群眾基礎,以“蘑菇戰術”與胡宗南部隊進行周旋,聲東擊西,時進時退,把國民黨軍隊拖得精疲力竭,進而選擇有利時機,集中優勢兵力將其消滅,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人民解放軍收復青化砭、蟠龍等重鎮。毛澤東聞此捷報后寫下了這首詩。
運河:指陜北葭縣、米脂縣一帶開鑿的水渠。
蟠龍:古鎮名,位于延安城東北七十余里,當年蔣介石對陜甘寧邊區實行“重點進攻”時,曾把此地當成重要的物資補給基地。
度:通“渡”,渡過。
大野入蒼穹:大野,廣大的原野。入,融入。蒼穹,茫茫的天空。
佳令:佳節,指一九四七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傍:依附。唐代李白《送友人入蜀》:“山從畫面起,云傍馬頭生。”
故里鴻音:故里,故鄉。
鴻音:指音信。鴻,鴻雁,古代有雁足傳書的說法。
滿宇頻翹望:滿宇,本指普天下,這里指代解放區老百姓。頻,多次。翹望,抬頭而望,形容盼望之殷切。
凱歌奏邊城:凱歌,指一九四七年八月,人民解放軍在陜北取得沙家店戰役勝利,九月中旬,又收復青化砭,蟠龍等重鎮。邊城,邊遠地區的城鎮,指陜甘寧邊區。
【譯文】涼爽宜人的秋風吹過了河面,
廣袤的原野融入茫茫夜空。
中秋佳節似乎特意伴隨著人美好的心情而來,
連明月也仿佛感受到了喜悅的氣氛,
和云彩一同在天邊升起。
但因為戰爭的阻隔,
已經很久沒有來自故鄉和親人的音信了。
而解放區的百姓們,
都在翹首期盼著邊區能夠再次傳來勝利的捷報。
【賞析】這首詩寫中秋節之夜在運河邊散步時“喜聞捷報”的快意心情。
首聯寫陜北廣闊蒼茫的原野景色。“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出語遒勁,聲勢磅礴地狀寫了陜北地區廣闊的原野與天相接的闊大境界。
頷聯寫佳節明月。“佳令隨人至,明月傍云生”,切合中秋題意,描寫月夜美景。作者采用擬人手法,寫中秋節似乎特意伴隨人心情而來,透露出作者喜悅的心情。
頸聯寫思親。“故里鴻音絕”,寫作者佳節想念江南故里的親人;“妻兒信未通”,寫作者想到了遠在蘇聯而又音信渺茫的親人賀子珍與李敏母女倆。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但因戰爭的阻隔,不是“鴻音絕”,就是“信未通”。這一聯的情調低沉婉約,感情凝重真摯。
尾聯切入詩題。“滿宇頻翹望”,作者在翹望和期盼什么呢?“凱歌奏邊城”,前線終于傳來的捷報,距延安不遠的蟠龍已經收復,“凱歌”,作者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詩的激情由此進入高潮。本詩標題為《喜聞捷報》,詩前小序也說“中秋步運河上,聞西北野戰軍收復蟠龍作”,可是全詩除最后一句有“喜聞捷報”的意思外,其他都未寫捷報之事,但讀后仍覺切題,這就是作者采用了篇末點題的藝術手法。
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冷去對佳人。
一片飄飄下,歡迎有晚鷹。
【注釋】看山:遠望群山,指松州城外諸山。
北高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兩湖附近的靈隱寺后,與南高峰相對峙,為西湖群山之一。
“飛風”四句:北高峰附近有飛鳳亭、桃花嶺,扇子嶺、美人峰等名勝。據作者自注,“扇子”指扇子嶺,“佳人”指美人峰。
飄飄:同“飄搖”。飄蕩、飛揚的樣子,詩中指鷹在空中飛翔的姿態。曹植《洛神賦》“: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
【譯文】數次登上北高峰,眺望杭州城,一覽無余。
飛鳳亭,桃花嶺,扇子嶺,
佳人峰,各處景色宜人,
就連夜晚歸巢的老鷹也仿佛是在歡迎自己。
【賞析】一九五四年底開始,詩人到浙江莫干山和杭州等處度假。他游興很高,接連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五星頂、莫干山等處。《看山》與《莫干山》、《五云山》等詩作,均出自此時。
登高覽勝的五律詩,極有層次地表達了作者登高賞景的愉悅心情。首聯寫曾多次登上北高峰,眺望杭州城。“三上”,表明登北高峰已不止一次。北高峰林木蔥郁,霧靄繚繞,恍若仙境。北高峰最高處海拔約三百一十四米,站在峰頂,眺望杭州,一覽無余,所以作者說“杭州一望空”。
頷聯寫游覽的具體景點。飛鳳亭、桃花嶺都是詩人曾駐足之處。飛鳳亭并非有鳳,桃花嶺也并非無樹,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互文見義的手法。一樹一鳳,各有特色,也足以展示詩人的游覽興致。
頸聯寫作者的聯想。這里的“熱”和“冷”并非實指夏季和冬季。是作者看見扇子嶺、美人峰后的聯想。作者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扇子嶺和美人峰寫得十分形象具體。
尾聯寫“看山”以后事。從眼前的山景寫到空中的晚鷹,由相對的靜景寫到雄鷹飛翔的動景。“一片飄飄下”,是說從地面望去,空中飛翔的雄鷹在晚空巨大的背景襯托下,給人以“一片”落葉的感覺。“下”,從高空而下,是“飄飄”的方向。作者十分善于聯想,把從高空而下歸巢的晚鷹看作是來“歡迎”自己。表現了作者觀察的細致,感受的細膩。
這首五律詩中間構聯全用對仗,嚴整工穩,用韻寬泛。語言自然流暢,毫無雕鑿之痕。首聯總起寫登高,二、三聯寫北高峰附近名勝;尾聯交代游覽時間,主旨明確,層次分明。頸聯風趣,尾聯飄逸,作者閑適愉悅的心境,躍然紙上。
上一篇:毛澤東《漫步湘江江岸聯句》鑒賞
下一篇:《給彭德懷同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