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題解】
淳熙二年(1175)春末夏初,辛棄疾由建康再調京師臨安,任倉部郎官。是年七月,出為江西提點刑獄使。此詞約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造口,即皂口,在今江西萬安縣西南。當時辛棄疾駐節贛州,常經造口。一次,他撫今追昔,心潮難平,在造口石壁上寫下了這首詞。
句解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郁孤臺”,位于今江西贛州市西南,唐宋時是登臨覽景的名勝。“清江”,指贛江,贛江從郁孤臺下流過,經造口,朝東北方向入鄱陽湖。
辛棄疾登上郁孤臺,望著臺下滔滔而過的清江水,不禁想起了四十七年前的往事。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南遷后的宋室尚立足未定,金兵即大舉南侵,長驅直入江南腹地,南宋幾致滅亡。眼前的清江水,該流淌著多少當年逃難經過這里的百姓的血淚啊!他們的淚水,飽含著對失去家園的痛惜,對故土的思念,對入侵者的仇恨。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長安”,曾是漢、唐首都,這里借指已經失陷的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
詞人面向西北方向,極目遠望,希望可以看一看故都。可惜無數的山峰攔在眼前,欲見不能。此時的辛棄疾被朝廷調來調去,奔忙于地方事務,無法在抗金戰場上殺敵復國,這本已令他極端苦悶;如今連望一望故都都不得見,又怎能不讓他自傷自憐呢?
其實,自造口至汴京相隔數千里,即使沒有青山阻攔,也不可能望見。詞人要借此表達的,是他對淪陷故土的深切懷念。而攔在他眼前的“無數山”,隱喻的是阻攔抗金的勢力。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遠處,看不見故土家園。失望中,詞人低頭俯視,腳下滾滾贛江在群山中穿行,彎彎曲曲,朝東流去。這令憂愁的他突然釋懷。青山雖然遮住了人們遙望故土的視線,但卻擋不住奔騰不息的江水,江水注定是要向東流的。因此,主和派、投降派暫時的阻撓,終究擋不住抗金救國的歷史潮流。“畢竟”兩字,真切地傳達出辛棄疾對未來的必勝信心。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江上天色漸晚,遠處山色漸深,此情此景之下,愁苦又襲上詞人心頭。
江水雖畢竟東流,但現實卻仍令人深憂。從高宗南渡建立南宋朝廷以來已經有半個世紀了,在此間,抗金大業曾數次取得重大勝利,如南渡初年宗澤為東京留守時,準備大舉渡河,收復失地,謂“中興之業,必可立致”;建炎九年(1139),岳飛率部隊大破金兵,進駐朱仙鎮,離汴京不過四五十里,直搗黃龍指日可待。然而,由于主和派的阻撓、破壞,收復中原至今不得實現。這令矢志抗金的辛棄疾悲憤不已。
而辛棄疾自己,雖滿懷壯志雄心,有著經邦濟世之才,自北方投南后卻始終得不到朝廷信任。他本想匯集南方力量一舉收復中原,卻被派遣到南方內地擔任一系列無關輕重的“佐貳之職”。
黃昏中,詞人回憶著、思索著……江水悠悠,愁緒重重,耳畔不住傳來鷓鴣鳥的鳴聲,低沉凄切,令他愁上加愁。
鷓鴣是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傳說鷓鴣飛必向南,絕不北往,鳴聲悲切,似乎在說“行不得也哥哥”,所以人們常用它來表示南方人的鄉情愁緒。也許鷓鴣鳥的啼喚,同樣喚起了辛棄疾的鄉愁,喚起了他對淪陷的北方的思念;也許那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讓他想到了復國之事的艱難。不論何種情況,詞到此結束,而詞人的滿懷愁苦卻綿長難了,沒有盡頭。
評解
詞的上片以憶舊發端,下片即景抒情。八句四十四字,飽含著辛棄疾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沉關切和憂慮。明人卓人月所編《古今詞統》中贊此詞“忠憤之氣,拂拂指端”。
《菩薩蠻》這個詞牌,自晚唐五代以來一直是人們用來抒寫兒女柔情或小事小景的短調。辛棄疾卻用它來寫大題材,發大感慨,其宏大氣魄令人嘆服。近人梁啟超言:“《菩薩蠻》如此大聲鞺鞳,未曾有也。”
上一篇: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詩詞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