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歷簾櫳深夜明,睡回清夢戍墻鈴。
狂風送雨已何處? 淡月籠云猶未醒。
早有秋聲隨墮葉,獨將涼意伴流螢。
明朝準擬南軒望,洗出廬山萬丈青。
-----孔平仲
這首詩寫秋夜雨霽的清靜景色,表現出爽快的精神境界。一般都因宋玉有“悲哉秋之為氣也”之句,而發悲秋之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李白之稱“秋興逸”,劉禹錫之言“勝春朝”。《霽夜》表現清爽的心境,也是一種逸興。
“霽夜”,這里是指雨霽之夜。但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意境,不僅將時間延展了,而且將順序交叉著。最先觸發作者詩情的,是闖入夢境的戍墻響鈴。然而詩的開頭卻先寫從簾櫳透入室內的明亮夜色,即先寫醒后所見,次句再寫夢醒。看夜色在前,而夢覺在后,這是一種倒敘;頷聯出句又先寫雨霽前風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寫眼前“淡月籠云”的景色,又是一種回敘;頸聯仍先寫雨前秋風掃落葉,再寫雨霽螢火橫飛,仍然是回敘;末聯由夜推想到朝,懸想經過雨洗之后的明日廬山,必然是蒼翠欲滴!詩境不限于雨霽,而是回敘霽前的風雨和推想明日的山色。這種時間的交叉和延展,不僅避免了平直,而且擴大了容量。
清爽的秋興是通過秋夜景物的描寫來表現的。詩的核心是一個“清”字,“清興”融化在“清景”之中。這清景,就是秋月、秋聲、秋葉和秋螢。古人說,“秋風清,秋月明”。清風明月確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葉飄落伴隨著秋聲,再加上閃閃發亮的點點流螢,更為秋夜增添了清涼之意。描寫這種清秋之景,詩人采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比起一般的景物點染,其藝術效果要強得多。訴諸視覺的朦朧月色,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尤其顯得“寂歷”,接著以訴諸聽覺的戍墻之鈴的清泠之聲與之映襯,即所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這便使人更加感到清寂。在提起“狂風送雨已何處”時,暗示讀者,雨霽之前有一陣狂風暴雨。這狂風暴雨和眼前清寂的霽夜,恰又構成鮮明的對比。這便加強了雨過天清的切身感受。秋聲是聽出來的,墮葉也是聽出來的,在夜里,落葉不是肉眼觀察到的。這里用秋聲墮葉的聽覺動態和月夜飛螢的視覺動態交相輝映,對于引動清秋逸興,也很有藝術效果。總之,用對比映襯手法描寫秋夜景色,從而很好地表現出清秋逸興,也是這首詩的一個重要特色。
上一篇:道 潛《江上秋夜》古詩賞析
下一篇:蘇 軾《祭常山回小獵》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