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①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②。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①西林:指西林寺,在江西廬山,晉時江州刺史陶范建,高僧慧永所居。宋時改名乾明寺。
②遠近句:一作“遠近看山總不同”。
【評析】
元豐七年三月,宋神宗以“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才實難,不忍終棄”,改授蘇軾汝州(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這樣,蘇軾便結束了在黃州四年多的謫居生活,于四月沿長江東下,先往江西筠州去探望弟弟蘇轍?!额}西林壁》這首詩,便是作者途經九江、游覽廬山時所作的。
這是蘇軾第一次游廬山?!稏|坡志林》卷一“記游廬山”條載:“……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往來山南北十余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最后與總老(廬山東林寺長老??偡◣?同游西林,又作一絕云:‘橫看成嶺側成峰……’仆廬山詩盡于此矣。”可知《題西林壁》一詩,是作者遍游廬山七嶺之后,寫下的一首對廬山此行帶有總結性的題詠。了解這一點,對我們理解此詩的涵義是極有益的。
廬山的面貌是怎樣的呢?此詩的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為我們展示出一幅雄奇峻偉而又姿態萬千的廬山畫卷。從橫的方向面對廬山,這是一派顛連起伏、郁郁蒼蒼的崇山峻嶺;可是轉到側面一望,卻見無數峭拔的奇峰,高聳入云。無論從遠處看還是從近處看,從高處看還是從低處看,廬山永遠是那么神奇,那么多姿多彩、千變萬化,令人目眩神迷。這兩句詩,不僅為我們描繪了廬山巍峨、壯麗的景色,而且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廬山是無限豐富的,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觀察廬山,都會得到不同的印象。這樣,作者在下面兩句詩中,便十分自然地引出了此詩的結論:“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所謂“真面目”,是指對廬山的完整的認識,是廬山的全貌。在作者看來,“身在此山中”,雖然對所見的一峰一石、一草一木,可以產生具體、深刻的印象,但都不能把握廬山的全貌,因而并不是對于廬山的真正的了解。要想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就必須擺脫局部環境的限制和束縛,走出山來,站在山外來看山。
作者的這一思想,與他在《初入廬山》絕句之二中所表達的思想,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對照。其詩寫道:“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意思是說,如果與廬山素無往來,它就會非常高傲(偃蹇),不和你親近。要認識廬山的本來面目,只有做它的朋友,對它有長期的接觸和了解。從表面看,這兩首詩的觀點似乎完全對立,其實卻是相反相成的,是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側面。
王國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間詞話》本編第六十)蘇軾的這兩首詩,講的恰恰就是這個“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道理。初入廬山之時,因為作者對廬山全無了解,所以必須“入乎其內”,去接觸、熟悉廬山,取得對一峰一石、一草一木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沒有這種局部的、細微的觀察,所謂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就是一句空話。但是,這種站在特定角度上的觀察,是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限性的。只要“身在此山中”,就難免“橫看成嶺側成峰”,囿于一隅之見;就難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而無法取得對廬山全貌的正確認識。這時候,就必須擺脫局部經驗的束縛,從“此山”之中跳將出來,到山外來總覽全觀,也就是“出乎其外”。蘇軾的這兩首詩,實際上是從哲理的高度,分別闡述了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只不過《題西林壁》寫于作者遍游廬山之后,因而更側重于對事物的總體認識,將著眼點放在“出乎其外”這一面罷了。
千百年來,《題西林壁》這首小詩受到了我國人民廣泛的喜愛,因為它通過大自然中人人可見的景物,巧妙地表達了新鮮的、深邃的哲理。陳衍說“此詩有新思想,似未經人道過。”(《宋詩精華錄》卷二)并非夸張。清人趙翼評此詩說:“廬山詩名作如林,若再實做,斷難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師取勝。”(《甌北詩話》)所謂“偏師”,就是指的作者能因景寓意、妙寄物外之理,能夠使理趣滲透于情景之中,做到渾然一體、水乳交融。其實對于重視思理、講究“以文為詩”的宋代來說,這恰恰代表了時代的特點,并不算怎樣的“偏”。
此詩不僅思想活潑新鮮,而且語言生動簡潔,說理透徹,十分雄辯。黃庭堅曾贊嘆此詩“……橫說豎說,了無剩語,非其筆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傳之妙。”(《冷齋夜話》卷七)這也是此詩的重要特點之一。
上一篇:蘇軾《寒食雨(選一)》反映謫居的痛苦經歷詩
下一篇:蘇軾《惠崇春江曉景(選一)》早春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