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換算修辭手法
[定義]把抽象、平淡無奇的數量改換方式折合抵算,使之變得具體可感、易于理解的數量的一種修辭方式。換算的目的不是為了精確的計算,而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事物的可感性、生動性,讓人明白易懂并留下鮮明的印象。換算在結構上要具有“本體”和“換體”兩個部分,“本體”在前,“換體”在后,同時出現。“本體”和“換體”的兩個數量,只是一個大致接近的值,兩者不苛求完全相等。換算是吳士文先生首先提出的辭格。根據對事物的特點采用折合抵換的方法加以描述和補充,又稱折抵。
[例釋]按構成形式看,換算可分為4類:
(1)相當式換算。換體與本體之間,形式上常出現“相當于……”、“大概……”等詞語。
例1:蘇譯不知從哪里搜集來的材料,要宣傳科特地注明:出口七臺大機組,其價值相當于出口五十萬瓶茅臺酒,再加上十八萬條絲綢被面。(李君旭《“外行”書記》)
例1“出口七臺大機組”的價值是多少,用了人們熟悉的事物“出口五十萬瓶茅臺酒,再加上十八萬條絲綢被面”去換算,讓人馬上領悟到出口機組的分量,并折服這位“外行”書記的精明。
需要說明的是,相當式換算,在換體與本體之間,形式上還可以出現“等于……”、“是……”、“也就是說……”、“即……”、“則……”等詞語,表面上看,這時的本體和換體是等值的,其實不然,本體和換體只是一個大致接近的值,換體仍然是一種估摸而已,還屬于相當式換算。
例2:胡耀邦同志要求中青年干部讀兩億字的書。這個數字有多少呢?假如一個人有五十年的讀書時間,則每年要閱讀四百萬字,才能達到這一要求。也就是說一天要讀一萬多字,而且每天都要如此,不能間斷。假如今天有事未讀,則第二天要讀二萬多字。每天讀一萬多字就字數來說不算多的,一張《北京晚報》的字數就有二萬多字。(吳勝利《讀兩億字的書》)
例2“讀兩億字的書”,這“兩億字”是個大數目,為了使它更可感,作者先用了兩個“假如”把每年要閱讀多少,每天要閱讀多少,以“則”“也就是說”為聯系詞語,換算得清清楚楚。接著,為了把已經換算的“一天要讀一萬多字“說得更淺顯,最后干脆折算為不及一張《北京晚報》的字數,因晚報字數還二萬多字呢。瞧,圍繞兩億字,作者這樣折合,那樣計算,只為了突出強調這個數字的實在概念,讓人獲得較深的印象。在整個換算過程中,雖然用了“則”、“也就是說”等詞語,其實本體與換體的數量并不相等,只不過求個相近的值罷了。
(2)比較式換算。換體與本體之間,形式上常出現“比……還”等詞語。
例3:在全國1003萬專業技術人員中,(不包括中小學教師)……按人力資源率推算……每年有344萬專業技術人員處于閑置狀態,比我國近三年培養的大中專畢業生總數還多。(《光明日報》1989年5月25日)
例3里“344萬專業技術人員處于閑置狀態”,這到底是多大的一個數字呢?用“比我國近三年培養的大中專畢業生總數還多”一換算,就凸顯問題的嚴重性,解決問題的迫切性,可謂“不比不算不知道,一比一算嚇一跳”。
(3)平均式換算。換體與本體之間,形式上常出現“平均……”的詞語。
例4:近年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不斷攀升,從1981年的108·47上升至2000年的116·92,即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嬰相對應地出生了近117名男嬰,大大偏離103至107的正常范圍,其中海南、廣東等省更高達130以上。(《羊城晚報》2004年10月17日)
例5:中國的節育措施已將人口增長率降低到1·4%,但每隔4秒鐘仍有一個嬰兒呱呱落地,每天大約43,200人。(北京《文摘報》1983年1月28日)
例4“人口性別比”是個專業名詞,文中敘述的數字也不太容易理解,但用平均式“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嬰相對應地出生了近117名男嬰”來換算,就具體易懂了。本例是先擺總數后用平均數換算的。例5是先道出平均數“每隔4秒鐘仍有一個嬰兒呱呱落地”,然后才說出總數“每天大約43,200人”。此例運用平均式換算,較好地表達了節育工作在我國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4)排列式換算。本體和換體之間沒有什么標志性詞語,靠排列平行的上下文互為映襯來換算。
例6:50萬,那是什么概念,我可以買一套房子,買一部車,買一臺電腦,剩余的,還可以自費出幾本文學垃圾。(許鋒《餡餅》,《2002年中國微型小說精選》
例6“50萬”元,是個枯燥的數量,可是用“可以買一套房子,買一部車,買一臺電腦,剩余的,還可以自費出幾本文學垃圾。”來計算,平淡無奇的數量就鮮活可感起來,真實而具體地反映了彩民中彩票的熱切期望。
[辨析1]換算與比喻。換算有本體和換體,比喻有本體和喻體,都有兩個方面。區別是;
換算的本體折算成換體,兩者都是數值,且數值要大體相當,但沒有相似關系;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兩者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但有相似關系。
[辨析2]換算與換述。見“換述”條。
[辨析3]換算與借代。換算有本體和換體,借代有本體和借體,都有兩個方面。區別是;
換算的本體和換體雖然具有可換性,但兩者必須同時出現;借代的本體和借體有密切的關系,本體不出現,只用借體來稱代。
[辨析4]換算與精細。兩者都有對數量計算的過程,區別是:
換算的目的是為了把單一的、平淡的、枯燥的數量折算成具體的、可感的、易懂的數量和事物。精細雖也在折算,但給人感覺是故意打破常規,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正的用意不在計算,而是通過計算寄托著對客觀事物的某些情感或態度。
例7:秦瑞:我們好久沒見面了?
羅偉強;七年兩個月六天。(電視連續劇《較量》)
例里把“沒見面”的日子精細到月到天,當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也為了獲得對方的好感。這是精細,不是換算。
[辨析5]換算與設式。見“設式”條。
[辨析6]換算與算式。兩者都出現某些計算的形式。區別是:
(1)換算在口語和書面語中都能用;算式只出現在書面語上。
(2)換算是為了使抽象、平淡無奇的數量變得具體、可感,易懂;算式是為了使復雜的語意表達得更加經濟、簡潔、醒目。
((3)換算在折合計算過程中不采用數學上的運算符號與公式;算式則有意采用數學上的運算符號與公式。
(4)換算必須在不同數量上折合計算;算式雖出現運算形式,卻沒有進行數量的計算。
[辨析7]換算與析數。見“析數”條。
[辨析8]換算與一般計算。兩者都要計算。區別是:
(1)換算不苛求精確,聯系兩個數值的是一個大致的值;一般計算力求精確。
(2)換算力圖把抽象、平淡無奇的數量改換方式折算,使之變得具體可感、易于理解,有積極的修辭效果;一般計算只在乎數量精確,而不求積極的修辭效果。
例8:前三季度,我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6235。3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7%,收入增幅比消費高1。1個百分點。(福建《海峽都市報》2004年10月27日)
此例把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兩個方面再計算,雖很精確卻沒變換為可感的事物,不是換算,只是一般計算。
上一篇:什么是反復修辭手法
下一篇:什么是雙關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