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曉景(選一)①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②,正是河豚欲上時③。
【注釋】
①惠崇:宋初“九僧”之一,善畫,亦工詩。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建陽僧慧(惠)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惠崇所繪《春江曉景》圖有兩幅,今不傳。從蘇軾的題畫詩可知一為嬉鴨圖,一為歸雁圖。這里選題于嬉鴨圖的一首。曉景:一作“晚景”,但從畫面的清晰度看,當以“曉景”為是。
②萎蒿(louhao):春天生長在水濱的一種野菜,嫩莖可食。蘆芽:蘆筍。
③河豚:一種味極鮮美但有劇毒的魚,產于海,春江水發,河豚沿江上游,稱為“搶上水”。
【評析】
元豐八年三月,宋神宗病逝,繼位的哲宗年僅十歲,政權落入高太后手中。高太后一直反對王安石變法,掌權后立即起用因反對新法而被貶斥的“舊黨”,蘇軾也在其中。在幾個月的時間里,蘇軾先被調回京城任禮部郎中,然后連續升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等職,這是他仕途中最為得意的一個時期。
然而,在這一段時間里,蘇軾的詩歌創作卻明顯地衰退。冗雜的政務、宴饗往來的應酬、黨派的紛爭等等困擾了他的詩思,以致這一時期很少思想和藝術上都十分出色的作品。紀昀評此期蘇詩說:“此卷多冗雜潦倒之作。始知木天玉署之中,征逐交游,擾人清思不少,雖東坡之才,亦不能于酒食場中吐煙霞語也。”(《紀評蘇詩》卷二十九)批評是相當中肯的。
這一時期,蘇軾詩歌創作的主要成就是題畫詩。他的八十余首題畫詩,有一半是在元祐時期完成的。其中有發揮藝術哲理的《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有抒寫自我、寓意現實的《書晁說之考牧圖后》、《戲書李伯時畫御馬好頭赤》等,都是優秀的作品。而在畫面的再現、畫意的補充和再創造這方面,《惠崇春江曉景》則是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
《惠崇春江曉景》是一首美妙可愛的小詩,全詩只有四句。開頭第一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把我們帶到一幅嚴冬過盡、大地回春、萬物生機盎然的圖畫面前。桃花的一點紅色,是報道春天來臨的最歡快的信息,也是春天大地上的最醒目的顏色。綠竹紅桃相映,充分展示了春天的美好和動人。但是,因為還只是早春時節,桃花尚未盛開,故只有“三兩枝”;竹林也只是稀疏的,還不能茂密得遮住桃花。“竹外”的一個“外”字,顯示了畫面的層次感和透視感,不僅使我們隔竹林而見桃花,而且在下一句中,更由近景推展到遠處的江水中去了。
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寫出了在溶溶蕩蕩的春江水中,鴨群歡樂嬉游的情景。作者想象,春水方生,一定帶來了暖意;鴨群先知,所以如此地活潑歡快,愛戀春水。這一想象,突破了畫面內容的局限,為整個畫面增添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活力,因而大大豐富了惠崇原畫的畫意,歷來為人們所激賞。
關于這句詩,清代曾有一段著名的公案:有一次,毛奇齡與汪懋麟論宋詩,汪舉東坡“春江水暖鴨先知”句,以為“遠勝唐人”;毛則認為此句效唐張謂《春園家宴》詩中“草間覓路鳥先知”句而不及之。他說,“鳥先知”的“先”字,是“先人也,若鴨,則先誰乎?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先及鴨,妄矣。”汪懋麟的老師王士禛不同意毛的觀點,他在《漁洋詩話》中故意把毛的看法說成“鵝也先知,怎只說鴨?”來揶揄毛。對此,毛的門人張文檒又表示不滿,指責王士禛“直借先生此言作笑柄”,“先生評坡詩幾百余言,而王只摘八字。”此后兩說一直爭論不休,以至袁枚、王鶴汀等也都加入了論戰。
其實,今天我們看這句詩,有兩點是十分清楚的:一是,此詩既然是題畫詩,詩中的內容就必須與畫面相符;如果畫家所畫是鴨,而詩人卻扯到鵝,那就莫名其妙。二是,任何藝術形象都是通過個別來表現一般的,寫出了先知水暖的鴨,也就包括了鵝和雁。倘若非要全部列出,那就真如袁枚所說:“‘在河之洲’者,斑鳩、鸤鳩皆可在也,何必‘雎鳩’耶?‘止丘隅’者,黑鳥、白鳥皆可止也,何必‘黃鳥’耶?”那任何藝術作品也就都不成其為藝術了。毛奇齡不懂得這個藝術的起碼規律,他的意見自然是不正確的。
此詩的后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寫法上與前兩句頗為相似,即一句實寫景物,一句展開想象。江岸上嫩綠的蔞蒿、江水邊雪白的蘆筍,這是畫面上所有,是我們可以看到的。而江水中肥美的河豚,正在暖流中溯江而上的情景,卻是我們在畫幅上無法看到、是詩人通過想象而得之于視覺之外的。詩人怎么會想到河豚的呢?也許,他想到了早春是河豚“搶上水”的季節,想到了梅堯臣的《河豚詩》:“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于此時,貴不數魚蝦……”?也許,他由岸邊的萎蒿、蘆筍,想到了河豚食蒿、蘆則肥,而春蒿、蘆筍又是烹河豚魚羹的佐料?……不管怎么說,詩人所想象的“河豚欲上”的情節,不僅與前三句表現的時間線索完全一致,而且與整個畫面和諧、完美地融為一體。它補充了畫筆所難于表現的事物,豐富了畫意、點活了畫面,在惠崇原畫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審美境界。在這一點上,第四句與第二句的作用是相同的。而這恰恰就是此詩在藝術上取得的最大成功。
上一篇:蘇軾《題西林壁》人生哲理詩
下一篇:蘇軾《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抒發人生感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