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鷓鴣·京口有懷山中故人①
【題解】
開禧元年(1205),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依然想金戈鐵馬抗戰救國,但現實總是一次次令他失望,又因自己年老體衰而禁不住思鄉歸隱,因此內心十分矛盾。辛棄疾站在京口之上,思歸之情再一次涌起,寫下了這首詞。詞中上片抒發當下思歸之感,但不明言思歸之情,而以自己晚年不再寫短長詞,只喜歡與陶淵明的詩相和,暗示了對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向往;下片點明自己所思念的山中故人正是猿鶴之輩,借故人曾張貼《北山移文》表明他對此番出山的悔意與熱切的回歸隱居之心。
【原文】
暮年不賦短長詞②,和得淵明數首詩③。君自不歸歸甚易,今猶未足足何時?
偷閑定向山中老④,此意須教鶴輩知。聞道只今秋水上,故人曾榜北山移⑤。
【注釋】
①瑞鷓鴣:詞牌名,正體雙調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后段四句兩平韻。京口:舊地名,宋代為鎮江府,在今江蘇鎮江。②暮年:老年、晚年,通常含有衰遲之意,只是一個大概年齡段。③和得淵明數首詩:謂作了數首與陶淵明詩和韻的詩。陶淵明的詩歌對后世影響甚大,不少失意的士子往往與陶詩唱和,以平衡自己的情緒和心態。比如蘇軾貶到嶺南后,即以和陶詩為樂,北歸后編成《和陶詩集》。④偷閑:擠出空閑的時間;偷懶;閑著。⑤北山移:南朝齊駢文家孔稚圭《北山移文》的簡稱。文章借北山山靈的口吻,嘲諷了當時的名士周颙故作高蹈而又醉心利祿的行為。
【譯文】
我現在已到了遲暮之年,不再去寫那些慷慨激昂的詞賦了,倒是和得了好幾首陶淵明所寫的田園詩。你自己不想歸隱的時候,卻因仕途不順而被迫歸隱山林,竟然變得很容易,而像現在這樣衣食無憂還不知道知足,究竟要到什么時候才能知足呢?
人生難得偷閑的時候,我一定要回到故鄉,甘愿終老山林,我這份心意一定要讓山林中的猿鶴知道,因為我們早就有了盟約。聽說,至今在秋水堂前的石壁上,依然貼著自己以前曾日日誦讀以自警的《北山移文》,真希望能夠早日回歸隱居,而不被故人以《北山移文》所譏笑。
上一篇:辛棄疾《瑞鷓鴣·乙丑奉祠歸舟次余干賦》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生查子·獨游西巖》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