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判官赴江東
【原文】
聞道皇華使①,方隨皂蓋臣②。封章通左語③,冠冕化文身④。
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遙知辨璧吏⑤,恩到泣珠人⑥。
【注釋】
①皇華使:皇帝的使臣。《詩序》:“《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也。”
②皂蓋:古代官員所用的黑色蓬傘。《后漢書·輿服志上》:“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皂蓋,朱兩轓。”
③封章:言機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進,故名封章,亦稱封事。左語:異族語言。
④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所戴的帽子。
⑤辨璧吏:此處將李判官比喻為東漢朱暉。《后漢書·朱暉傳》載:“驃騎將軍東平王蒼聞而辟之,甚禮敬焉。正月朔旦,蒼當入賀。故事,少府給璧。是時陰就為府卿,貴驕,吏慠不奉法。蒼坐朝堂,漏且盡,而求璧不可得,顧謂掾屬曰:‘若之何?’暉望見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紿之曰:‘我數聞璧而未嘗見,試請觀之。’主簿以授暉,暉顧召令史奉之。主簿大驚,遽以白就。就曰:‘朱掾義士,勿復求。’蒼既罷,召暉謂曰:‘屬者掾自視孰與藺相如?’帝聞壯之以暉為衛士令。朱暉受到東平王劉蒼的禮遇。劉蒼在正月朔旦入宮朝賀,少府應該依慣例給王子玉石,外戚陰就竟然不給,導致劉蒼在朝堂上有些尷尬。后來劉蒼的屬官朱暉把璧騙到手拿走并找人為劉蒼送到了朝堂上。陰就佩服他是義士,沒有追究他。
⑥泣珠人:神話傳說中鮫人流淚成珠。晉張華《博物志》載:“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后用于蠻夷之民受恩施報之典實。
【譯文】
聽說皇帝的使臣,隨著地方官員出使。用機密的奏章上奏異族事務,用中原的衣冠禮義教化被發文身的蠻夷。樹色分開揚子江的水色,富春江兩岸潮聲滿滿。我知道您是正直仗義的官員,能把朝廷的恩德,帶給那些知恩圖報的少數民族。
【賞析】
此詩詩題一作“送李判官赴東江”,東江又稱龍江,在廣東南部,珠江水系干流之一。
“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景色描寫形象生動,今天的讀者讀來,滔滔江水和蔥郁江岸如在目前。但詩歌的主題是送行出使少數民族的官員,關于主題的核心內容卻不容易打動今天的讀者,因為這一類的事情似乎與今人的生活體驗有些遙遠。
作者通過古雅的典故、詞匯,將自己對少數民族地區治理的一些思考寫入詩中。“封章通左語”強調朝廷與邊疆的溝通,“冠冕化文身”強調移風易俗的必要性。《禮記·王制》載:“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穎達疏:“越俗斷發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古人認為,沒有經過教化、衣冠不太周整的原始居民喜歡文身。衣冠周整、行為合乎禮義,文身的習俗會自然消失。在古代中原人看來,除了原始部落,文身的人大多不太正經:“有三五文身惡少年控馬”(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結句從兩個方面談出使問題:“遙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使臣應該正直,懷有恩澤偏遠邊疆誠意;皇帝的恩澤應該實施到那些知恩圖報的人當中。此詩的寫作是官場應酬的一種,但詩人在這種應酬詩中,明確地寫出了自己的見解。
上一篇:王維《送張判官赴河西》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送李太守赴上洛》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