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斜川并序
【原文】
辛丑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1]。與二三鄰曲[2],同游斜川。臨長流,望曾城[3],魴鯉躍鱗于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4]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為嗟嘆。若夫層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共爾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5]。各疏[6]年紀鄉里,以記其時日。
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7]。念之動中懷,及辰[8]為茲游。氣和天惟澄,班坐[9]依遠流。弱湍[10]馳文魴[11],閑谷矯鳴鷗。迥澤散游目[12],緬然睇[13]曾丘。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14]。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中觴[15]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注釋】
[1]閑美:閑靜優美。
[2]鄰曲:鄰居。
[3]曾(céng)城,層城,山名。
[4]南阜,此處指廬山。
[5]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可能化用《離騷》:“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日月乎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6]疏:分條記下。
[7]歸休:行將結束。
[8]及辰:及時。
[9]班坐:依次坐下。
[10]湍:急流。弱湍:歡快流淌的水。
[11]文魴(fáng):有花紋的魴魚。
[12]迥澤散游目:放眼四顧于遠澤。《離騷》:“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13]睇(dì):看。
[14]匹儔(chóu):匹敵。
[15]中觴:酒喝到一半。
【譯文】
辛丑年的正月初五,天氣晴朗和順,風光與景物閑靜、優美。與兩三個鄰居一同游于斜川。站在河水邊上,眺望曾城山,太陽即將落山,而魴魚和錦鯉爭相躍出水面,水鷗順著和風飛翔。南邊廬山我已經很熟悉,所以不想再為它咨嗟詠嘆。想那曾城山,無所依傍,因而獨自立于中間的平澤之中,遙想那神明居住昆侖中的增城山,就更加喜愛曾城山的名字。感嘆不足,所以和你們一起賦詩,以抒發情懷。我悲傷于歲月的一去不返,而為年華的老去感到悲哀。大家分條記錄各自的年齡與家鄉,以記下這一天。
過了年就五十歲了,我的生命即將終止。想到這些,我的心情就難以平和,趁著這一美好的時刻,我和朋友一起春游。氣候爽朗,而天空清明,沿水邊我們依次坐下。悠揚的水面上游動著有花紋的魴魚,幽靜的深谷里傳來鷗鳥的鳴唱。舉目四望,望向浩瀚的水面,望著曾城山,我若有所思。雖說它沒有增城山那重重疊疊的秀美,但環顧四周也沒有別的山能與之相比。提上酒壺,去迎接賓客,一次次斟滿酒杯,并相互勸酒。我還不知從今以后,還有沒有這樣把酒言歡的機會。酒喝到一半時漸漸拋卻飲酒之初的俗禮,忘卻了三千煩惱。姑且讓我們今天盡興,明日怎樣非我所求。
【賞析】
《游斜川》是一首序文長于正文的詩,序文中有很重要的信息傳達給讀者。
本篇開篇就交代了時間,“辛丑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適合出游,于是“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臨長流,望曾城”,曾城指的是曾城山。“魴鯉躍鱗于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太陽即將落山,而魴魚和錦鯉爭相躍出水面,水鷗順著和風飛翔。描寫的筆觸極為優美,且以對仗的方式出現,將讀者置身于如畫的場景之中。繼而詩人把目光投向廬山與曾城山:“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為嗟嘆”,而與之相應,“若夫層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詩人由曾城山聯想到昆侖山的增城山。于是“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意猶未盡,“欣對不足,率爾賦詩”。最后,這篇序言以輕描淡寫的“各疏年紀鄉里,以紀其時日”結尾。
正文開篇“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不由得讓讀者聯想到《歸去來兮辭》中的“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詩人的選擇是及時享樂:“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想到這些,詩人的心情就難以平和,趁著這一美好的時刻,詩人和朋友一起春游。“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氣候爽朗,而天空清明,沿水邊我們依次坐下。詩人把目光投向水面:“弱湍馳文魴,閑谷矯鳴鷗”,悠揚的水面上游動著有花紋的魴魚,幽靜的深谷里傳來鷗鳥的鳴唱。描寫了比較安靜祥和的場景。作者目光轉向山:“迥澤散游目,緬然睇曾丘”,舉目四望,望向浩瀚的水面,望著曾城山,我若有所思。想到了位于昆侖之中的增城山,視野因此一下子開闊并深遠。“散”與“睇”實為點睛之筆。
“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雖說它沒有增城山那重重疊疊的秀美,但環顧四周也沒有別的山能與之相比。想到了《孟子》中那句“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很明顯“登泰山而小天下”有夸張的意味,但它寓指視點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的心境去面對周遭的事物。這并非本詩的主旨,但確實是這首詩乃至作者晚年的主要思想。
“提壺接賓侶,飲滿更獻酬”,提上酒壺,去迎接賓客,一次次斟滿酒杯,并相互勸酒。為什么陶淵明沒有按照儒家禮法去勸酒?首先,魏晉這些信奉儒家學說的風流之士不在乎所謂的禮法,其次,“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一方面,世道不安穩;另一方面,作者可能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故而有此感慨。
明天又有明天的事情,所以干脆不想。“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酒喝到一半時漸漸拋卻飲酒之初的俗禮,忘卻了一切煩惱。姑且讓我們今天盡興,明日怎樣已非我所求。
上一篇:陶淵明《止酒》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