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酒
【原文】
居止次城邑,逍遙[1]自閑止。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2]里。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營衛[3]止不理。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4]涘[5]。清顏止宿容[6],奚止千萬祀[7]。
【注釋】
[1]逍遙:倘佯自適。《楚辭·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2]蓽(bì)門:柴門。《孔叢子·抗志》:“亟臨蓽門,其榮多矣。”
[3]營衛:氣血脈絡。《黃帝內經·靈樞》:“黃帝曰:愿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中焦,衛出下焦……”
[4]扶桑:神木名,傳說中的日出之處。《楚辭·離騷》:“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
[5]涘(sì):水邊。
[6]宿容,平時的容顏。
[7]祀:年。《詩經·小雅·大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譯文】
居所在城市附近,我逍遙自得悠閑自在。閑坐在高蔭的庇護之下,我散步也僅限于柴門之內。我只喜歡吃園中的葵菜,也只有在稚子承歡膝下時才興高采烈。平素不會戒酒,因為戒酒就會喪失很多的人生樂趣。晚上停飲就會睡不好覺,早上停飲就吃不下飯。每天都想著要戒酒,但一旦停止,氣血經脈就無法正常工作。只曉得停止飲酒就不會快樂,不知道停止飲酒實際上利于自己。開始只是聽說戒酒是好的,時至今日才真正地停止飲酒。從今天開始一直不喝酒,直至見到日出之地的扶桑樹的水邊。平素的容顏保持清朗,而我將持續下去,直至千秋萬載。
【賞析】
這首詩作于公元402年,作者時年三十八歲,母親于前一年過世。那時候父母去世后,子女一般要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期間,子女忌諱飲酒作樂。詩人戒酒了。
“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閑止”,此時作者家境還算殷實,所以不必為生計而發愁,這是他“逍遙自閑止”的原因。
“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從詩人的飲食起居,可以看出他對生活的中庸的態度。用今天的話說,那段時間里陶淵明是一個佛系的宅男,這為“止酒”的主題做好了情緒上的鋪陳。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喪母之痛和守孝禮節使得作者不得不放下酒杯。
“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戒酒的種種不適使得作者更加痛苦,尤其是母親離開不久。
“日日欲止之,營衛止不理”,營衛指人的氣血脈絡等宏觀而抽象的事物,這句話不難解讀,這不僅是生理上的不適應,也是心理上的不接受。
“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我們知道,酒精對肝臟有著直接的損害,想必那個時代也有過類似的觀點。“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開始只是聽說戒酒是好的,沒試過,這一次是真戒了。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陶淵明很天真地以為自己可以戰勝酒癮,他想象著自己能在扶桑樹下,“年既老而不衰”,這更像酒話。
全詩看似幽默詼諧,但戒酒的背后,是陶淵明對母親的懷念。
上一篇:陶淵明《桃花源記并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游斜川并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