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1](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2],人生幾度秋涼[3]?
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4]。看取眉頭鬢上[5]。
酒賤[6]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7]。
中秋誰與共孤光[8]。把琖(zhǎn)[9]凄然北望。
【注釋】
[1]西江月:原為唐教坊曲,后用作詞調(diào)。《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中呂宮”。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jié)句各葉一仄韻。
[2]世事一場大夢:《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后知其大夢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3]新涼:一作“秋涼”。
[4]風(fēng)葉:風(fēng)吹樹葉所發(fā)出的聲音。鳴廊:在回廊上發(fā)出聲響。《淮南子·說山訓(xùn)》:“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徐寅《人生幾何賦》:“落葉辭柯,人生幾何。”此由風(fēng)葉鳴廊聯(lián)想到人生之短暫。
[5]眉頭鬢上:指眉頭上的愁思鬢上的白發(fā)。
[6]賤:質(zhì)量低劣。
[7]妨:遮蔽。
[8]孤光:指獨在中天的月亮。
[9]琖(zhǎn):同“盞”,酒杯。
【譯文】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jīng)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了晚上,風(fēng)吹動樹葉發(fā)出的聲音,響徹回廊里,看看自己,眉頭鬢上又多了幾根銀絲。酒并非好酒,卻為客少發(fā)愁,月亮雖明,卻總被云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著北方。
【解析】
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fēng)、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蘇軾借寫節(jié)候之“涼”,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dá)了他對現(xiàn)實人生的深沉思考。與這首詞意境與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寫于密州的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那首詞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與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寒”“涼”情緒意境,給詞蒙上了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節(jié)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涼”;前者寫天上人間之“清寒”,后者寫現(xiàn)實人間之“凄涼”;前者想象天上人間之“寒”以反襯人世間值得留戀,后者借人間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涼”的心靈。兩詞相得益彰,情韻悠遠(yuǎn),表達(dá)了飽受政治打擊的蘇軾對歷史、人生的深刻認(rèn)識,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
蘇軾這首詞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這種哲理意味是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dá)出來的。讀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真摯的人世之戀,讀者并不感覺到說理、議論的空洞與枯燥,而是為詞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動,然后體驗到蘇軾蘊含于詞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蘇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詞人,然而這首詞風(fēng)格柔婉,可以看出蘇軾的詞風(fēng)也有悲情婉約的一面,這種哀怨隱忍之作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上一篇:蘇軾《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