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靜女調箏圖》
無量春愁無量恨,一時都向指間鳴。[1]
我已袈裟全濕透,[2]那堪重聽割[3]雞箏!
題解
此詩作于1909年春天,一題作《題〈調箏人調箏圖〉》。關于此詩的本事,可參看曼殊于1909年所作《貽天笑百助女史小影片》,內云:“‘無量春愁無量恨。’余嘗作《靜女調箏圖》,為題二十八字,并錄云林高士《柳梢青》一闋……以博百助女史一粲。日來雪深風急,念諸故人,鸞飄鳳泊,衲本工愁,云何不感?故重書之,奉寄天笑足下。”包天笑于1962年9月嘗作詩并回憶說:“調箏靜女畫真真,風雪天寒念故人,玉指鳴聲思百助,展圖猶是美人身。”其自注:“君(指曼殊)在東京,寄我以日本百助眉史彈箏一小影……此百助小影我曾載之所編小說雜志,(見《小說大觀》第五集)后為瘦鵑借去影印,(載《半月》 雜志第三卷第十六號)不知今尚在否?”又,周瘦鵑在《紫蘭花片》中說:“曼殊久寓扶桑與彼邦名花百助女(眉)史善,過從綦密,燕子龕中,時著亭亭倩影焉。往歲嘗以一郵片貽包天笑前輩,上鐫女史調箏小影,神光離合,不可逼視,璧月瓊花,猶不足以方其明冶也。”靜女——貞靜的女子,指百助眉史。包天笑(1876—1973年),一一名公毅,字朗孫,江蘇省吳縣人。曼殊1903年在吳中公學任教時的同事兼好友。
注釋
[1]無量春愁無量恨,一時都向指間鳴——意謂百助將積郁心頭的無盡愁恨,都借彈箏迸發而出。
[2]我已袈裟全濕透——語本白居易《長恨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意謂因與彈箏者系知音,故在聽箏時觸動悲情,泣淚不止。
[3]割——指用撥子彈奏弦樂。按:靜子“春愁無量”,都付管弦;詩人袈裟盡濕,已不堪為聽。哀樂雞箏,更誰顧曲耶?
上一篇:《題《拜倫集》》賞析與注釋
下一篇:《題畫》賞析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