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錢先生所在的時代并不是一個很適合“鐘情于書”的時代。他留學歸來,即逢戰亂,這樣一個“海水群飛,淞濱魚爛”“憂天將壓,避地無之”的環境中,又怎么稱得上是一個讀書的好環境呢?盡管是這樣,錢先生也沒有放棄自己對書的渴求。他在戰火之中仍然堅持對書的摯愛,著成憂患之書也好,諷刺小說也罷,最終還是讓他闖出了一片屬于讀書人的天地。
然而,沒想到的是戰火雖然平息了,屬于和平年代的動亂來臨了。“文革”的時候,錢先生夫婦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錢先生被送去進行勞改,然后又和楊絳先生一起下放干校,一直到了“文革”結束的時候,錢先生和楊絳先生才回到北京,重獲自由。然而,令人比較吃驚的是,無論是周邊的環境如何變化,錢先生仍能夠抱起書本,內心平靜地過著自己的日子。
“文革”期間,錢先生曾被送去勞改,那時候每天只能讀馬克思、列寧的一些著作。在很多人看來,馬列的書是很乏味枯燥的,一般沒有耐心的人是很難讀得下去的。但是沒想到的是,這樣枯燥的書,錢先生卻讀得興趣盎然,并且他還找到了一本德國版的馬恩書信集,讀得津津有味。他經常抱著一本厚厚的字典,逐字逐條地進行閱讀。在旁人看來這是一種比較怪異的舉動,然而對于錢先生來講,他卻樂在其中。
后來,在“文革”中的第一批“老弱病殘”被“大赦”回京了,不過令人失望的是,回去的名單里并沒有錢先生和楊絳先生的名字。錢先生夫婦在送走回京的朋友之后,心情很平靜地回到了自己的窩棚。楊絳先生當時說:“給咱們這樣一個棚,咱們就住下,行嗎?”不過,讓楊絳先生哭笑不得的是,錢先生只是歪著腦袋想了一會,才說“沒有書”??梢?,錢先生對書的“癡情”程度之深。
其實,許多人對當時錢先生的行為很難理解。如此的困境之下,不糾結于命運的不公平,而是將一味心思投遞于書本之中,不得不說是很讓人困惑的一件事。在筆者看來,錢先生卻是最清醒的一個人,因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光明與黑暗交織,充滿希望的春天和充斥絕望的冬天是同時存在的。而在這渾濁骯臟之下,守住內心的一片凈土,可能是錢先生能做的唯一一件事。
“文革”之后,學術界對錢先生的稱頌日益高漲了起來,但這卻并沒有對他造成任何的影響。錢先生還是一如既往地守著自己的書齋,把自己的天地直接鎖定在了書房。有人說,“錢鍾書恃才傲物誰都看不起”,也有人說“錢鍾書不廁身大師之列。他不開宗立派,不傳授弟子……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學問”。對此,錢先生卻說,他自己只是想要安安靜靜地做個讀書人,他畢生志向不大,只愿貢獻一生,做做學問,如此而已。
賈平凹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句話,他說:“人的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沒有月輝。”而這“月輝”其實說的便是心靈的一方凈土。在錢先生看來,可能他所在的“憂患”之中,最為純粹的、最為真摯的東西已經慢慢地被陰霾所遮蓋了,真正的凈土也只有手中的書籍了。把自己內心沉浸于書籍之中,保留著自己對書本的稚子之心,這便是錢先生的凈土!
人們之所以會覺得心有不甘,并不是因為他們天性喜歡爭強好勝,很多時候他們只是借此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價值;人們之所以不想在這個社會中屈服,也并不是因為自己生性倔強,而是因為他們想要忠于自己所選擇的路。有的人會覺得錢先生在那個時候對書籍的忠誠更多的是因為他想要逃避世俗,躲避世俗,甚至會覺得錢先生的心態是一種消極的避世心理。但筆者卻不這樣認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堅持。在外界發生變化時,我們都會下意識地把自己藏于內心的堅持之中。在錢先生的身上,他的堅持便是對書的固執。
不同的時代,每個人守護內心的方式是不一樣的??赡茉阱X先生所在的那個時代里,執著于書本是他最好的寄托。學生時代的我們,生活規律而又充實,心靈的凈土會在不自覺之間變得豐富起來,在閱覽室的浩瀚書山中,感受知識海洋的凈土。工作后的我們,會覺得物質變得越來越豐富了,但是總有些東西在無意識之間就錯過了。人際上的往來,讓我們變得越來越世故,越來越圓滑,不自覺之間就忘掉了最初的自己?;蛟S也只有在閑暇的午后時光或者假日里,泡上一杯清茶,點上一盞燈,偶爾再聽幾首經典的老歌,才會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吧!
上一篇:粗筆勾勒,相機記憶嘆同窗
下一篇:樂觀個性,牛鬼蛇神的被“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