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棄“有我”
南懷瑾在《南懷瑾講述生活與生存》一文中說,我們所有的痛苦,都因為自己“有我”而來的。如果我們手里拿了一件東西,別人需要時,一定舍不得給別人,因為我們認為這是自己的東西。但如果能在這個時候放棄了而給別人,其實就進入了舍棄“有我”的境界。
南懷瑾說:生活從來是公平的,它賦予每一個人都是同樣的一個寶庫,明智的人會做選擇,是放棄、是取舍。否則,背負重擔,人會無法承受生命之重,最終或許被急流所吞沒,這就是古人舍棄“有我”的智慧。
古人說,為人的原則有兩條,一是不能貪,二是要舍得。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在生活中,我們不要只想著占些蠅頭小利,也不要因為占了蠅頭小利就沾沾自喜。要想有所收獲,就不能只緊緊抓住手中的東西不放手,世間萬物沒有莫名其妙的“得”,也沒有不明不白的“舍”,俗話說,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師父云游回來,帶回了一包核桃。師父先拿出一顆核桃給小徒弟。他望著正要敲開核桃來吃的小和尚,忽然意識到這是一個啟發弟子的好機會,便攔住了他。
師父又從那包核桃里數出十七顆,一顆一顆地擺在桌面上。他要小徒弟把這十七顆核桃分成三份——師父一份,師兄一份,他自己一份。要求小徒弟的一份是桌上核桃的二分之一,他師兄的一份是核桃的三分之一,他師父的一份則是核桃的九分之一。不能把核桃敲開,也不能剩下。這下可把小和尚急壞了。十七不能被二、三和九整除,怎么也不可能按師父的要求分開的呀?他急得抓耳撓腮,還是無計可施。
師父見狀,在一旁嘆了一口氣說:“要是有十八顆核桃就好分了,是不是?”
小和尚是一個非常機靈的孩子,一聽這話,知道是師父在提醒自己,就趕緊把手里那顆還沒來得及吃的核桃拿出來,湊成了十八顆。這樣難題就迎刃而解了——更令他高興的是,最后,他先得到的那顆核桃仍剩了下來,還屬于他。
師父對他說:“徒兒,這下你應該知道了吧,解這道題的關鍵是你必須舍得。你要是舍不得把自己手里的核桃拿出來,你永遠不可能解開這道題的;你要是舍得,你就能很容易地解開這道題。而且,一旦你舍得了你已經有的東西,你往往什么都不會損失。解題是如此,與人相處何嘗不是如此呢?孩子,你要記住,人生也是一道題,時時處處你都必須學會舍得智慧。”
的確,我們的人生有時就像考試時做的選擇題,生活喜歡把一個對的和幾個錯的答案放在一起,選擇對的就得舍棄幾個錯的,而選擇的結果甚至可以關系到每個人的未來。這就是人生的樂趣和苦惱。而一個人對“舍得”的把握,不僅可以關系到你的現在,還牽涉到你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未來,所以,我們必須明確當下選擇的重要性。
從古至今,人們為溫飽,為名利,為了自己的欲望都是忙碌不已。很多人往往擁有的越多,煩惱也就越多。他們在試圖牢牢抓住自己所得的同時,想得到更多。這都是貪心的心態所致,所以,看淡自己的得與失,舍得放下所擁有的,人才會更加輕松,心情也才會更加愉悅。你就不會去眼紅別人的成就,也不會去羨慕別人的悠閑,因為你知道他們能夠得到這些都是他們有所放棄的緣故。人生是一個不斷得到與放棄的過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即告訴我們會舍得勝過盲目的不放棄。
曾經,有一對夫妻,他們經營著自己的小本生意——賣豆腐,每天都是起早摸黑,用心經營著這份屬于自己的生意。雖然掙不到什么大錢,但最起碼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比較穩定,一年四季尚能溫飽,所以他們也感到非常知足,周圍的人常常可以聽到從茅屋里飛出的歡樂笑聲。
在他們的隔壁,住著一位富翁。每次聽到從小屋里飛出的笑聲后,都感到非常疑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有一天晚上,當賣豆腐的夫妻睡下之后,富翁便悄悄地將一塊金子扔進了隔壁院里。
第二天早上,夫妻倆看到院里的那塊金子,異常興奮,但是在如何處置金子的問題上兩人的分歧卻比較大。當個富翁吧,顯然這點金子是完全不夠的;改造房屋吧,也是太少;放在家中,又擔心被盜。夫妻倆商量來商量去,始終拿不出最佳方案。
于是,他們守著金子發愁,豆腐也無心去做,從此屋里再也沒有他們快樂的笑聲了。見到這種情景,富翁偷偷地笑了。故事到這里并沒有結束,后來夫妻二人覺得這樣的生活遠遠比不上以前心安理得的日子,千金難買幸福,于是他們干脆把這塊金子捐贈了出去,小茅屋里又恢復了以往的歡聲笑語。
生活中,每個人都面臨著無數次的選擇。只要心態坦然,無悔于自己的選擇,適當地放棄又未嘗不能得到另一種收獲和幸福呢。物質的追求以及名利的取舍,都要求人們學會放棄,不執著,正確看待個人的切身利益。
三國時,倉慈是魏國的一名官吏,在太和年間,被魏帝委任為敦煌太守。那個時候,敦煌一帶是非常混亂的,有幾家豪族大姓,在當地橫行霸道,驕橫無理,胡作非為。百姓叫苦不迭,卻也無可奈何。前幾任的太守因為懼怕這些豪族的勢力,不敢觸犯他們的利益,所以沒有實行什么有效的政令來安定民生,以致被朝廷罷官。
倉慈上任后,在很短的時間就了解了敦煌問題的所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后,他對敦煌的弊政開始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他派人沒收了豪門大族的土地,還對權貴的利益進行削奪,然后對全城的百姓進行實名登記,按照百姓的人數來分配土地,而這些土地大部分就是沒收權貴豪族而得來的。其次,優待貧苦的百姓,對一些喪失勞動力的百姓發放撫恤金,以滿足他們平常生活的需要。再次,對全縣歷年來積壓的諸多案件進行一一審閱,對仍然存在問題的案件,取出卷宗一一校對,并進行重新審理,判斷是非。通過這些措施,倉慈贏得了敦煌百姓的愛戴和一致的好評,敦煌不出幾年就變得井然有序,人民安居樂業。
雖然倉慈得到了敦煌百姓的愛戴,卻也因此而得罪了諸多的權貴和豪族,他們對倉慈恨恨不平,于是就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倉慈,他們勾結朝廷的大官誣蔑他貪污、暴政,很快地,讓倉慈調任到其他地方為官的令就下來了。倉慈并不解釋,他干脆辭官不做,回到家后一身輕松,雖然只有三畝閑田,生活清貧,但也樂得逍遙再不去問官場的是是非非了。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得”并不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像功名、利益等,該放棄的時候也應該放棄,這樣才不會陷于危機而無法自拔,才不會陷于得失而苦惱不堪。古代很多智者在無法實現自己理想時常淡泊明志地退出權力場,去追求人生的另一最高境界——無憂無慮地過生活。而這也是我國產生了諸多田園詩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南懷瑾《自重自立,凡事從自身找原因》
下一篇:南懷瑾《藏器于身,練好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