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王撫軍座送客
【原文】
秋日凄且厲,百卉具已腓[1]。爰以履霜[2]節,登高餞將歸。寒氣冒[3]山澤,游云倏無依。州渚思綿邈[4],風水互乖違[5]。瞻夕欣良宴,離言聿云[6]悲。晨鳥暮來還,懸車[7]斂馀暉,逝止[8]判殊路,旋駕悵遲遲。目送回舟遠,情隨萬化[9]遺[10]。
【注釋】
[1]秋日凄且厲,百卉具已腓:見《詩經·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féi)。”凄凄,涼風。腓,病;枯萎。
[2]履霜:踏寒霜。見《詩經·魏風·葛屨》:“赳赳葛屨(jù),可以履霜。”
[3]冒:覆蓋。
[4]思綿邈:離情邈遠。
[5]此句是指山水相隔,與友人很難再見面。
[6]聿云:《詩經·小雅·小明》:“歲聿云暮。”聿、云,都是語氣助詞。
[7]懸車:指黃昏之前。《淮南子·天文訓》:“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懸車。至于虞淵,是謂黃昏。”
[8]逝止:分別指代行人與送行之人。
[9]萬化:見《莊子·大宗師》:“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萬化”為雙關語,兼萬物之變化與稀釋化解之意。
[10]遺:遺落。
【譯文】
秋風凄冷而迅速,幾乎所有的花草都已然隨風凋零。又到了可以履霜的深秋時節,登到高處餞行將要回去的人。凄冷的寒氣覆蓋了青山流水,云彩縹緲,忽聚忽散。我的離情悠遠,遍及洲渚,山水相隔,我們何時能再見面呢?欣賞著夕陽西下的美景,我們把酒言歡,而離別的話使我們傷悲。清晨飛出的鳥兒,到了晚上飛了回來,黃昏之前暮色將余暉收斂起來。從此我們就要分別了,回駕遲遲我惆悵良久。已然目送你們回去的小舟漸行漸遠,悵然若失的心情也隨萬物的變化而變化,在其間稀釋化解開去。
【賞析】
此詩的形式與《古詩十九首》相若,全詩格調低沉中不失高遠。
本詩作于公元420年前后,詩題中王撫軍即王弘,他設宴招待作者、庾登之、謝瞻,為后兩人送行時,作者寫下這首詩。
陶詩中,秋天往往是一個豁達的意象,而此詩中秋天顯得孤高凄冷。席間作者強撐病體,婉言謝絕了王弘所贈的名貴藥材,有些近于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風骨,隱含了一分微妙的家國之恨與黍離之悲。
作者開頭處就寫道:“秋日凄且厲,百卉具已腓。”為全詩定下了低沉的格調。卉,指花卉,腓,指生病的狀態。作者寫的不僅僅是當時的環境,還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爰以履霜節,登高餞將歸”,作者沒寫“爰以深秋節”而代以“爰以履霜節”,而比之于“秋”,“霜”在這里是一個更為沉重的意象,所以“履霜”二字將凝重的氛圍進一步深化。“寒氣冒山澤,游云倏無依”,凄冷的寒氣,云彩縹緲,這何嘗不是作者本人的心境?一方面,如題所言,這是一首餞行詩,另一方面,送行的對象庾登之與謝瞻都是朝廷命官,都是去為劉宋新朝辦事的。畢竟隔了改朝換代這件事情,所以他們之間的友情也可以用“游云倏無依”來刻畫。下文作者深化了這種感情:“州渚思綿邈,風水互乖違”,離情悠遠,遍及洲渚,其實就算再見面,彼此的友情也不一定那么親密了。“風水互乖違”在筆者而言,有一點《世說新語·傷逝》中王戎感嘆的意味:“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
“瞻夕欣良秋,離言聿云悲”,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后世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意味。結合彼此的政治立場,這份友情愈發地不定和茫然。
“晨鳥暮來還,懸車斂余暉”,這句兼有《詩經·魯頌·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的悠揚之意,與《楚辭·離騷》“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的黯然之情。尤其是“懸車”二字,《禮記·王志》中有言:“七十致政則懸車”,結合《楚辭·離騷》緊接著的“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難看出作者在這一句話中的一絲幽憤悵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下面一句可以視作情緒的過渡:“逝止判殊路,旋駕悵遲遲”,這一句同時寫出空間的離別與心靈的割舍。只是情緒沒有上一句深沉。
作為結尾,作者寫道:“目送回舟遠,情隨萬化遺。”作者畢竟是達觀的,對于離別,尤其是亂世中的離別,懷有一份超然的態度。
上一篇:陶淵明《乞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