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器于身,練好本領(lǐng)
南懷瑾說:人一定要注意藏器于身。藏器于身就是人要有自己獨有的本領(lǐng),或在某個方面成為專才。當然,“有器”要不張狂,不肆意顯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能力特別看重,孔子認為君子是有大能力的,不僅有辦事的能力,還具有不顯山不露水的藏器于身的本領(lǐng),并保持低調(diào)的姿態(tài),這是很不容易的。《論語》中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就是說:“不擔心沒有官位,只擔心沒有立足的東西。不擔心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值得別人尊重。”南懷瑾深受傳統(tǒng)文化浸染,也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非要有自己的“本領(lǐng)”不可,絕不能事事、處處靠別人扶助、幫助。
從前有位制琴技師,名字叫工之僑。一次,他得到一段質(zhì)地優(yōu)良的梧桐木。他用這段木頭精心制作了一張琴,安上弦以后,彈出的琴聲叮咚作響,如行云流水,又像金玉撞擊,動聽極了。
工之僑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一張琴了,就把它獻給朝廷的樂官。
樂官讓樂工來鑒定。樂工們一看,都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說:“這張琴不是古琴!”就把琴退還給工之僑。
工之僑回到家里,請漆匠在琴身上畫了一條條斷裂紋,又請書法家在琴身上刻寫了古字,然后,用匣裝好,把琴埋在土里。
一年以后,工之僑把琴從地下挖掘出來,打開匣蓋一看,只見琴身上長滿了綠苔和一塊塊霉斑。工之僑便帶著這張琴到市場上去賣。
一個闊人用高價買走了這把琴,當作珍寶獻給朝廷的樂官。那些樂工們打開琴匣一看,都把頭點得像雞啄米似的,連聲稱贊說:“好琴,好琴,這是一張地地道道的古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
琴沒有變,但做了個假,便身價百倍了。所以,判斷一種東西的價值,不能只看外表,不看實質(zhì)和功用;否則,就是徒有其表,華而不實。
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guān),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時,一年逾百歲、鶴發(fā)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到他。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愿向您討教個明白。”
老子說:“您講。”
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jīng)一百〇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xiàn)在,一直是游手好閑地輕松度日。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建了四舍屋宇卻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谷;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xiàn)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對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
磚頭、石頭找來了,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愿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么呢?”
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棱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是要石頭還是要磚頭?”眾人都紛紛說要磚頭而不取石頭。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命雖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命雖長,于人于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孔子后來聽說此事后,對此深有感觸地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這是說:不要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沒有能耐。不怕自己沒有職位,怕的是自己沒有能夠任職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問題是要使自己有可以為別人知道的才能本領(lǐng)。
還有這樣一則寓言:
一個命途多舛的人又一次遇上了危難,他四處求告,但是沒有一個人愿意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哪怕他提出一點微不足道的小小要求,都會遭到人們的斷然拒絕。
絕望之中,他暗暗祈求神明:“神明啊,也許只有你才能保佑我了!”
被他的誠意感動,這天夜里,神明給他托了一個夢。
“孩子,我會保佑你的。”神明撫摸著他的頭,輕聲對他說。
“既然保佑我,你明天就現(xiàn)身吧,讓我真實地看見你的存在,哪怕只讓我看見一分鐘!”他說道。
“好的,我明天一定現(xiàn)身。不過,我不會以我的真身出現(xiàn),我會以一個化身出現(xiàn)。明天早晨起來,你看到的第一個人就是我。”
為了看見神明,他第二天早早就起床了。
洗漱完畢,他到鏡子前梳頭。
他從那面鏡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跟夢中的那個神明還真有些相似。
“原來,神明就是我,我就是神明!”
從此以后,他獲得了自信。
自信改變了他的一切,他的運氣開始好轉(zhuǎn)了,人際關(guān)系變?nèi)谇⒘耍磺兴坪醵急冗^去順利多了。最讓他感到奇怪的是,當他臉上寫滿自信的時候,那些曾經(jīng)拒絕過他的人也樂意幫助他了。
可見,能力是成功的可靠保障。一個人在依賴他人時,無法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完全的人”“獨立的人”,只有當他可以絕對自立自強時,他身上的潛能才能發(fā)揮出來,他才能不靠他人就能做出“大事”來。
所以,藏器于身,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是唯一有效的途徑。
需要強調(diào)的是,人有了能力不能自高自大,一定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低調(diào)行事。藏器于身藏的哪些“器”呢,什么才是藏器于身呢?為什么人要藏器呢?南懷瑾認為,“器”是指個人的能力或者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能夠有自己的所長。但“器”又從何而來呢?從學習和實踐中來——不僅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還要將之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能力。人有了“器”就有了生存的本領(lǐng)。但為什么要“藏器”呢?這是因為人要懂得“藏”的道理,“藏”字就是深藏不露的意思,就是說不要過于表露,人有“器”不用可以,但不可“無器”。有些人自認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很有能力,不懂得去隱藏自己的“器”,到處鋒芒畢露,驕傲自大,這樣的結(jié)果是自己的“器”不僅傷害自己,也會傷害他人。
所以做人一定要謹慎,不要張狂,不要自以為是,要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山不言自厚,海不言自深。做人處事要謙虛,要知道將“器”藏起來,該出手時則出手,將“器’用在當用的地方,用完后還要記得再將它收起來。懂得藏器的人,大多具有謙虛謹慎品格,不喜歡裝模作樣,擺架子,盛氣凌人,他們能夠虛心向他人學習,懂得時時掌握多器于身的道理。
美國第三屆總統(tǒng)托馬斯·杰斐遜提出:“每個人都是你的老師。”杰斐遜出身貴族,他的父親曾經(jīng)是軍中的上將,母親是名門之后。當時的貴族除了發(fā)號施令以外,很少與平民百姓交往,他們看不起平民百姓。然而,杰斐遜沒有秉承貴族階層的惡習,而是主動與各階層人士交往。他的朋友中當然不乏社會名流,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園丁、仆人、農(nóng)民或者是貧窮的工人。他善于向各種人學習,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有一次,他和法國偉人拉法葉特說:“你必須像我一樣到民眾家去走一走,看一看他們的菜碗,嘗一嘗他們吃的面包,只要你這樣做了的話,你就會了解到民眾不滿的原因,并會懂得正在醞釀的法國革命的意義了。”由于杰斐遜作風扎實,深入實際,雖高居總統(tǒng)寶座,卻很清楚民眾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他的一生永遠都在密切大眾關(guān)系,進而成為一代偉人。
練好本領(lǐng)非常重要,但藏器于身也是人的美德,尤其是取得成功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練好本領(lǐng)、養(yǎng)成藏器于身的謙虛的態(tài)度。
上一篇:南懷瑾《舍棄“有我”》
下一篇:南懷瑾《要有“歲寒松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