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盈上人
【原文】
山僧愛山無出期①,俗士牽俗來何時②。
祝融峰下一回首③,即是此生長別離。
【注釋】
①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②俗士:未出家的世俗之士。
③祝融峰:南岳衡山的主峰,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北部。
【譯文】
住在山寺的僧人因為喜愛山林而選擇一生都不離開寺院,自然也就沒有還俗離去的日期,而俗世之人牽掛著紅塵之事放不下,上得山來拜謁全憑隨緣而起,從來不論是在何時。
祝融峰下我們依依不舍在此一別,再回首時我們都已經老去,相聚卻遙遙無期,恐怕這一次分手就是此生永遠的別離。
【賞析】
這首詩是韓愈從潮州北還時,有一天前去南岳衡山拜訪盈上人,在山下辭別盈上人時吟詠而出,從此成為流傳至今的贈別佳作。
詩中首句“山僧愛山無出期”,說明了“盈上人”也是因為愛山而不愿離開寺院。自古就有“愛山者入山,愛水者近水”之說,所以古時候出家之人頗多,有的僧人自從上山為僧,一生都沒有下過山。如慧遠終生不下廬山,船子和尚終生不離華亭。
接下來“俗士牽俗來何時”主要述寫了俗士拜謁寺廟的大致起因。愛山愛水,顯然并不是出家人的專利。不過,相對于出世的僧人而言,在俗世中人之所以是俗人,無非牽掛著紅塵之事放不下罷了,就算是上山來拜謁,恐怕大多也都是憑借一時之“愛山”的興致,隨緣而起。
就像是此刻,韓愈到此拜訪,不知何日才能再來此地。這“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長別離”兩句,將此次相聚定下了未來必然的格調。因為對于交談甚歡的兩位友人來說,此一別,或許將很難再相聚。所以兩人一步三回頭,那種依依惜別的場面可想而知。
全詩沉郁頓挫,情感充沛,令人讀之感動不已,禁不住為之動容。
上一篇:韓愈《伯夷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韓愈《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