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致志、善始善終
專心致志、善始善終是成就事業的最佳途徑,除此無他。
南懷瑾認為,“慎終如始”是專心致志、善始善終的具體體現,即人要想辦成任何事情必須遵循專心致志、善始善終的原則。他認為老子在其書中所說:“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說得非常對。生活中,很多人做事,到快要成功的時候,反而失敗了。這是因為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常常疏忽大意。如果在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像開始時一樣謹慎重視,就不會失敗了。所以,不論學什么和做什么,都必須有專一的目標,不能三心二意。否則,就容易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春秋時候,楚國人養叔(養由基)是射箭能手,百步穿楊百發百中。楚王拜他為師,按照他教的方法練了幾天,以為自己已經學會了,就約養叔一塊去打獵,想顯示一下自己的本領。到了野外,人們把蘆葦叢里的野鴨轟出來,楚王搭箭剛要射,突然左邊跳出一只黃羊,楚王覺得射黃羊比射野鴨容易,便連忙瞄準黃羊。這時右邊又跳出了一只梅花鹿,楚王認為梅花鹿比黃羊有價值,又想射梅花鹿。到底射什么好呢?猶豫之時,突然一只老鷹從面前飛過,楚王又覺得射老鷹最有意思,就想向老鷹瞄準。可是弓未張開,老鷹已經飛遠了。此時,野鴨、黃羊、梅花鹿早已不知去向了。楚王拿著弓箭比畫了半天,什么也沒射到。
養叔在一旁看得真切,便對楚王說:“要想射得準,就必須有專一的目標,不應當三心二意。比如在百步以外放10片楊葉,要是我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片楊葉上,我能射10次中10次;要是我拿不定主意,10片都想射,就沒有把握能射中1片了。”
《尚書·旅獒》中說:“為山九側,功虧一簣。”就是說堆壘九側高的土山,但如果差了一筐土也會達不到。所以,如果辦一件事,只差投入最后一點人力、物力,依舊不能辦成,而辦不成豈不惋惜?所以,為避免“功虧一簣”這種局面,一定要專心致志,善始善終,“慎終如始”。
楚國有位釣魚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釣魚方法與眾不同:釣魚線只是一根單股的蠶絲繩,釣魚鉤是用如芒的細針彎曲而成,而釣魚竿則是楚地出產的一種細竹。憑著這一套釣具,再用破成兩半的小米粒作釣餌,用不了多少時間,詹何就能從湍急的百丈深淵激流之中釣出魚,很快便能裝滿一輛大車!回頭再去看他的釣具:釣魚線沒有斷,釣魚鉤也沒有直,甚至連釣魚竿也沒有彎!
楚王聽說了詹何竟有如此高超的釣技后,十分稱奇,便派人將他召進宮來,詢問其垂釣的訣竅。
詹何答道:“我聽已經去世的父親說過,楚國過去有個射鳥能手,名叫蒲且子,他只需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將系有細繩的箭矢順著風勢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兩只正在高空翱翔的黃鸝鳥。父親說,這是由于他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結果。于是,我學著用他的這個辦法來釣魚,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終于完全精通了這門技術。現在,每當我來到河邊持竿釣魚時,總是全身心地只關注釣魚這一件事,其他什么都不想,全神貫注,排除雜念,在拋出釣魚線、沉下釣魚鉤時,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輕不重,絲毫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這樣,魚兒見到我魚鉤上的釣餌,便以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于是毫不猶豫地吞食下去。因此,我在釣魚時就能做到以弱制強、以輕取重了。”
看看,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專心致志,一絲不茍,用心去做事,專注地尋找內在的規律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顯著的成效。
我國古代“愚公移山”和“鐵杵磨針”的寓言故事,也說明了專心致志、善始善終的重要性。而“慎終如始”的堅定性格對于人取得事業最終勝利具有重要意義。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就是說我說的話很容易讓人明白,人們也很容易做得到,天下的人更是沒有不知道的,但行難知易,人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就要學會專心致志,善始善終,“慎終如始”去做,否則不能成功。一個人如果沒有向目標銳進的堅定意志,他的做事就不可能是完全有成效的。許多人在事業中遇難而退,半途而廢,以至功虧一簣,其教訓就在于缺乏堅持性和堅定性。盡管有些成績只決定于個人的能力和有利的環境條件,但事實卻不完全是這樣的。當然,誰也不能否定人的能力的作用。可是一個人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如果不專心致志,善始善終,“慎終如始”,頑強地向目標前進,總是搖擺不定,猶猶豫豫,五分鐘熱度,一遇困難就打退堂鼓,一遇誘惑就瞻前顧后,即使他有超人的能力,也不能保證達到既定的目的。
有兩個青年人想學下棋,他們聽說奕秋是全國最有名的棋手,就相約著一起來到奕秋這里,拜奕秋為師學下棋。奕秋對這兩個學生的講授內容和要求是一樣的。但是,由于這兩個學下棋的青年人學習時用心程度不一樣,最后學習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其中一個人學下棋時專心致志地聽奕秋講解下棋的基礎理論與技巧,因為他聽講時思想集中,學得很快,領悟得也越來越快,下棋的技藝逐漸掌握了,后來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而另一個下棋的青年則不同,每次當奕秋講下棋的技藝時,他雖然也坐在那里聽,可是思想卻開了小差,總覺得天上要有大天鵝飛過來了,等到天鵝快要飛到眼前時就要準備好弓和箭了。他總是在想當天鵝飛近后該如何拿弓,如何搭箭,又是如何瞄準,然后再怎樣放箭,最終射中最美麗的天鵝。這個青年雖然也和前一個青年一樣在學習下棋,但由于他不專心致志,不能做到善始善終,“慎終如始”,忘記了學習的目的,思想不集中,結果可想而知,最后自然是一事無成,怏怏而歸。
后一個青年比前一個青年的資質差嗎?能力差嗎?當然不是。他們差在了專心致志、善始善終、“慎終如始”上。可見,不論做什么,只有專心致志、善始善終、“慎終如始”的人才能夠取得長遠的進步;如果心不在焉,自以為是,就什么也學不好,什么也都做不好。
上一篇:南懷瑾《和為貴,多關注別人的需要》
下一篇:南懷瑾《善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