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韋諷①上閬州錄事參軍
【題解】
據詩中“十載供軍食”句,此詩當作于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距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剛好十年。詩人觀察到百姓疾苦,產生了對禍國殃民者的強烈憎恨,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這是一首送別詩,描繪出一幅戰爭連綿未斷、民生哀聲遍野的景致,寫出了國運艱難的現狀。十年的戰亂,慘重的徭役負擔,逼得人民哀聲遍野,但當時的戰爭也是一場捍衛統一的正義戰爭,因而對戰爭造成的疾苦,詩人未作更多的譴責。表現了詩人感時傷亂的憤慨以及憂國憂民的復雜心情。全詩言辭犀利,感情強烈,內容深刻,氣度恢宏。
【原文】
國步猶艱難,兵革未休息②。
萬方哀嗷嗷,十載供軍食③。
庶官務割剝,不暇憂反側④。
誅求何多門,賢者貴為德⑤。
韋生富春秋,洞徹有清識⑥。
操持綱紀地,喜見朱絲直⑦。
當令豪奪吏,自此無顏色⑧。
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蟊賊⑨!
揮淚臨大江⑩,高天意凄惻。
行行樹佳政,慰我深相憶。
【注釋】
①韋諷:成都人。上:去,奔赴。唐人多是赴上連文,也可以單用。閬(làng)州:治所在今四川閬中。錄事參軍:官名,職責是掌管文書,督察治所,宣達教令,兼管獄訟捕亡等。
②國步:國運。兵革:指戰爭。休息:平息,停戰。
③萬方:全國各地。嗷嗷(áo):哀鳴聲。十載:自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造反至廣德二年為十載。供軍食:供給軍隊的糧食費用。
④庶(shù)官:眾官。指一般下級官吏。他們缺乏遠見,不知剝削過甚,民心不安,就要引起大亂。務:專心致力。割剝(bō):宰割剝奪。不暇(xiá):沒有工夫。反側:指民心不安。
⑤誅求:指橫征暴斂。多門:名目繁多。貴為德:重視實行德政。
⑥富春秋:年歲還多,即年少、年富力強。洞徹:洞悉透徹,通達事理之意。清識:清明的見識。
⑦操持:掌握、管理。綱紀:指法制倫常。喜見:操持綱紀,糾正貪污之風,正需要正直的人,故曰喜見。朱絲:染成朱紅色的琴瑟弦,這里喻指正直無私。
⑧當令:當使。豪奪吏:巧取豪奪的貪官污吏。無顏色:臉面。意謂使污吏害怕,不敢恣意侵漁百姓。
⑨必若:若要;如果一定要。瘡(chuāng)痍(yí):創傷,比喻戰爭后民生凄慘。蟊(máo)賊:指危害國家和人民的人。《詩經》:“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注:“食根曰蟊,食節曰賊。”
⑩“揮淚”二句:大江:指岷(mín)江。高天:上天。凄惻:因情景凄涼而感到悲傷。行行:連續不斷。樹佳政:樹立美好的政治面貌。
【譯文】
自從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開始叛亂到現在,國家的命運前景仍然很艱難,不容樂觀,主要是連年戰爭,至今都沒有停息。全國各地的哀嚎聲聲,遍布田間山野,十年戰爭,供給軍隊糧食費用的軍用征斂連綿不斷,百姓苦不堪言。
地方各級官員只知道致力宰割剝削百姓,根本就沒有閑暇時間去反思,如果壓榨過度,就會使民心不安,也很容易導致思叛。官府橫征暴斂名目繁多,根本就不顧及賢明的人應該重視以德為先。
韋生你正年富力強,通達事理而且又有清明的見識,才氣不同凡響。此番前去閬州掌管國家的法制倫常,令當地人歡喜的是,終于看見了像紅色琴瑟弦那樣正直而不偏的官員。
一定會使那些巧取豪奪的貪官污吏,嚇得面無血色,從此之后再也不敢恣意侵擾宰割百姓。若要把戰爭中深受重創的人民從苦難里解救出來,那些作威作福的害民之賊必應率先盡快懲辦!
灑淚將你送到岷江邊,就連上天也因我們依依惜別而感到悲傷。希望你此去能接連不斷地建樹良好政績,以此來安慰我的深情憶念。
上一篇:杜甫《送遠》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送韓十四江東省覲》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