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為貴,多關注別人的需要
南懷瑾認為,中國古人提出以和為貴有著深刻的含義。為什么要以和為貴呢?“和為貴”之“和”,按其本義是相對于“禮”而言的。在孔子看來,君臣父子,各有嚴格的等級身份,若能各安其位,各得其宜,使尊卑上下恰到好處,如樂之“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和”。當然,“有禮”之“和”,與一般所理解的和氣、和睦、和善、友好是有區別的,此“和”是指“無相奪倫”,即互不侵犯,相安無事,諧而不亂,后世則“和諧”常連用。
《論語》中說:禮的施行,以和諧為貴。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這一原則。倘有行不通的地方,只求和諧,不用禮儀來加以節制。
宇宙萬物存在于和的狀態中,沒有和就沒有世界,沒有一切事物的存在。古人用了一些非常淺顯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如做湯,要用魚、肉,還要有醬油、醋、鹽、姜、蔥、蒜等,按一定分量配合,用一定量的水和一定的火候,加以烹調,就能做出美味的湯;又如奏樂,只有多種樂器相配合,聲音的高低、強弱,演奏的快慢等多方面才配合協調,才能有美妙的音樂。這樣的多種成分、多種因素相配合,達到協調、和諧,才有事物的存在。相反,如果只是單一的成分、因素,如只有水,不斷向鍋里加水,沒有別的,那就永遠只是水;如果只是一種樂器,一個音調,那就只能是單一曲子,不成其為音樂。所以古人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即不同成分和因素的和諧配合才能生長;一切趨同,沒有差別,就趨于死滅,難以為繼。
從對宇宙萬物的基本認識出發,可以知道,和不是單純的理念,它是一種關系,是多種成分或因素協調共存的一種狀態。任何事物都由多種成分或因素組成,在統一的事物內的各個部分、各種成分和因素,各占著一定的地位,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只有各個部分、各種成分、各種因素所處的地位恰當,事物整體才能達到和諧。如前所說的烹飪,各種材料的選擇搭配一定要恰當,每一種材料的分量也要適度,不能多,也不能少,這樣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奏樂也是一樣。古人把這種情形叫作“各得其所”,即只有做到使萬物都各得其所,才能達到和的目標。
所以,以和為貴不只是主觀的愿望或態度,而是要實際地處理事物內部相關的各個部分、各種成分、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要研究事物各個部分、各種成分和因素的特性及其相互關系,根據認識來進行調節,以求做到使各個部分、各種成分和因素都能各得其所。由于古人認識有限,尤其是對宇宙萬物的認識有限,所以古人更認識到和諧的寶貴,像中國傳統思想就主張應順應自然,就是為了使人與自然和自然萬物都能各得其所,在一切事物上做到以和諧為最高的目標。而和也表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政通人和、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等,處處體現著人們對和諧的向往和追求。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王安石,在朋黨紛爭的政局中,一意推行新法,忽略人和政通,所以遭受了舊派勢力的全力攻擊,導致了推行新法的失敗。
當時北宋舊派重臣名流,能否真誠接納王安石變法,支持合作,本是一大問題,偏偏王安石個性也很偏執,自認“天變不足畏懼,祖宗不足取法,議論不足體恤”,不肯在變法的政策上有一絲的退讓,也不設法與這些舊派重臣名流溝通,更不關注他們的想法和需要,一味地一意孤行。他甚至不能容忍接納相反的意見,結果遭到這些人的全體圍攻。
王安石變法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他喪失了“人和”的原則,因而使新法推行遇到了強大的阻力。加之舊勢力的彈劾攻擊,使新法的推行最終成為黨派爭執的口實,兩者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境地,所以一旦舊派抬頭,新法也就全面被廢棄了。
王安石新法失敗,除了對事過于嚴明無私,與他忽略“以和為貴”的原則也很有關,他考慮現狀太少,輕視了舊勢力的力量,加上人事上的諸多處理不當,埋下很多嚴重的隱患。
生活就像山谷回聲,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種什么,就收獲什么。很多時候適當退讓一下,多關注別人的需求,并不就意味著自己吃虧。“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思想范疇,它對社會的穩定與協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響著人的思想方法與處世觀念。
在中國古代的許多經典論述中,“和”就代表著和諧,像前面孔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更是繼承儒家思想,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希望和睦、和平、和諧。而中國古代君子更加推崇“和為貴”,把它當作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極力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和平與和諧。
古時候有個叫陳囂的人,與一個叫紀伯的人是街坊鄰居。
有一天夜里,紀伯偷偷把陳囂家的籬笆拔起來,往后挪了挪。這事被陳囂發現了。那么陳囂做出了怎樣的反應呢?
等紀伯走后,陳囂竟然把籬笆往自己家這邊又挪了一丈,使得紀伯的院子更大,自己的更小了。
天亮后,紀伯發現自家的地竟寬出了那么多,知道是陳囂在謙讓他,覺得很慚愧,之后主動到陳家,把多侵占的地統統還給了陳家。
試想,如果陳囂發現后,要么不讓,要么也同紀伯一樣,偷偷多占地,兩家的結局會是什么呢?人與人在交往中,一定要有一顆寬厚之心,即使他人犯了錯,也不妨謙讓一點,讓對手自己去發現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如果他人犯了錯,你不加以適當的諒解,那就勢必讓關系很快僵化,變成“勢不兩立”。
曹操的曾祖父曹節,以仁厚為人所著稱。一次,鄰居家的豬不見了,而此豬與曹節家里的一頭豬長得非常像。鄰居就找到曹家,說那是他家的豬。曹節也不與他爭辯,就把自己家的那頭豬給了鄰居。后來鄰居家那頭丟失的豬找到了,鄰居把曹節家的豬送了回來,并連連道歉。曹節也只笑笑,并不責怪鄰居。
明智的人在與人交往中,大多追求和諧,包容差異。不明智的人,總是以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人身上,強求一致,容不得有一絲差異,往往造成矛盾沖突。
“和”是一種思維,一種情懷,一種胸懷,一種氣度,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境界。把“和為貴”的理念根植于你的腦海里,用“和為貴”的思想指導你的行動,人生就沒有做不好的事,也沒有處理不好的關系。
上一篇:南懷瑾《君子理應安貧樂道》
下一篇:南懷瑾《善始善終》